授课者:喻韬,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本课主要内容
脑电图波形分析和识别:频率、波幅、波形、位相、出现方式、出现部位
周期与频率
周期:指一个波从开始到终止的时间,即从一个波底(波顶)到下一个波低(波顶)所需要的时间,用ms表示。
频率:同一周期的脑波在1秒钟内重复出现的次数,用c/sec或Hz表示。
脑波频率分类
δ频带:0.3-3.5Hz
θ频带:4-7.5Hz
α频带:8-13Hz
β频带:14-30Hz
γ频带:>30Hz
α波是构成脑电图的最基本要素,以此作为基础,以α频率慢的波称为慢波,α频率快的波称为快波。≥14Hz波可统称为快波
3个月小儿清醒脑电图背景波,为广泛性的1.5-3Hz
2岁小儿脑电图,7-8Hz
9岁儿童清醒期脑电图,接近成人的清醒期背景,9-10Hz
不同频带脑波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提示
上图,服用癫痫药物患儿,脑电图广泛的15-20Hz的β频带,考虑为药物性的快波,
上图,快波在发作起始也可见,如图所示,发作起始广泛的快波节律
波幅
波幅:又称为振幅或电压,指波顶到波底的垂直高度,用微伏(μV)表示。
实际的脑电图不一定是正弦波,通常随着时间的变化,频率和波形也实时发生变化,因此实际判读脑波的频率时,应区别基本波与其重叠波等,一般从大的主要波开始测量,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左侧脑电图中箭头所示为“顶尖波”,为同位相波。右侧脑电图,尖对尖的位置,为“位相倒置”。
正弦样波:上升支与下降支光滑对称,正常α、β、δ、θ波的主要波形
尖波:上升支陡峭,下降支稍有坡度,周期时限为70-200ms
棘波:波形如尖波,上升支陡峭,下降支稍有坡度,周期时限小于70ms,较尖波窄
三相波:频率为2-3Hz,常见于代谢性脑病
λ波等:出现于注视复杂图形时,常位于枕部,3-5Hz,高波幅的正向三角波
复合波:delta波上重叠有alpha或beta频段内的小波,常见于皮层下病变
棘(尖)慢复合波:有一个棘或尖波与一个2~5Hz的慢波组成,为异常波
多棘慢复合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棘(尖)慢复合波与一个2~5Hz的慢波组成,为异常波
K-综合波:一个高波幅的1Hz左右的慢波,继之以12~14Hz节律,出现于深睡中。
调频,同一部位的频率差不应超过1Hz,两侧半球相应部位的频率差不应超过0.5Hz,否则调节不良。
调幅,正常成人脑电图的基本节律,特别是清醒脑电图的alpha节律成渐高渐低的梭形串,每串节律持续约1秒,儿童在9~10岁才出现比较稳定的调幅现象。
上图,2个月大婴儿脑电图,未见明显调幅、调节
上图,8个月大儿童脑电图,可以初步看到一些调幅调节
上图,9岁时枕区可见调节调幅的变化
脑波的出现方式:波、活动、节律、散发、偶见、周期性、其他
上图,图中为左侧中央尖波
上图,双侧中央顶枕慢波的活动
上图,额中线区,尖波节律发放
上图,可见右侧额区尖波,左侧中央区尖波(??)
上图,1岁4个月枕叶癫痫患儿,近期出现了急性的肾炎肾功能衰竭合并酸中毒、低钾血症,图中右侧枕后颞区周期性的慢波,间隔约1秒。
上图,图中为广泛的棘慢波爆发,持续约6秒
上图中为睡眠期的慢波阵发
上图中可见,睁眼抑制
脑波出现的部位:广泛性、弥散性、一侧性、局灶性、多灶性、游走性、对称性、不对称
在各脑区同时出现,且基本对称,脑电图活动出现在双侧半球的各个脑区,左右半球脑电图的频率、波幅基本对称,通常用于对阵发性活动的描述。如图所示,广泛性的棘慢波发放。
弥散性,通常用于背景活动的描述,两侧半球各区出现但不对称,如图出现的慢波
上图,右侧全导联慢波
上图中,左侧全导的快波节律阵发
双侧前额区的棘慢波活动发放
上图,右侧中央区、右侧枕区及左侧后颞区的尖波和尖慢波发放
上图中,右侧顶区、额区、后颞区放电及不同步
上图中,5月大游走性局灶性癫痫活动患儿,右侧枕区起始的尖波节律性放电
与前一个图同一个患儿,额叶起始的尖波节律放电
同一患儿,左侧额区、中央区起始的尖波节律放电
左侧为双侧额区棘慢波发放,右图为右侧的尖波不规则慢波发放,左侧未见,
爆发段为高波幅慢波,夹杂尖波棘波持续1~3秒,抑制段为广泛波幅低于10微伏,持续2~5秒,爆发与抑制规律出现,每一周期为5~10秒,图中爆发段为1~3秒,抑制段为1~3秒
总结:
频率、波幅、波形、位相,出现方式、出现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