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阅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暮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第六世达赖喇嘛)情歌

 

 

 

第一篇  缘起五台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早在很多年前,偶然机会读到这首诗歌,这三段意境优美、文字冼练的诗歌把美丽、神秘、若隐若现的藏传佛教的一些思想、意趣给我们做了通俗动人的演绎和展现。

有人研究说,这首诗歌出自一位汉人的写作,而我更宁愿相信,这就是仓央嘉措这位让人“叹人于此总茫茫”的藏教诗人的浪漫情歌。而这位神秘的第六世达赖喇嘛,相传后世就在五台山隐居。也许,五台山下,那青衣黄卷孤灯下的老僧人一生都在抱守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也许那些褪色的青袍下隐藏的故事,和那众多五台游记攻略中所描写的东台看日、北台映雪、中台观石、南台赏花、西台望月,已是许多年前我就已萌起的对五台山的一种诗意浪漫。

五台山是由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座峰组成,五台以供奉文殊菩萨(释迦摩尼的师傅)为主。文殊在佛教里是智慧的化身,而他刚好有五个法身,传说中五台山的地貌和佛经里描述的文殊菩萨的道场基本一致,于是被佛教列为文殊菩萨的法场,也就是他现身说法的地方。于是故事和神话就这样流传开来,早在唐代五台山就已成为佛教圣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经过历代的修建,如今五台山已经修建和修缮了大小近400座寺庙,僧侣4000余众。来此朝拜的居士、香客不计其数。

佛家常说“机缘”二字,早听Sky聊起过他五台山之旅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早已在Solo五台之行的质朴动情的文字中看出些许的深意。而我在走过了一些名山大川后,对五台这座神山,虽早已向往之,却一直不敢登门造访。放在这一世、这一年、这一月、这一日,佛祖知道,也许这就是我与五台山早已命定了的一种“机缘”吧。

 

第二篇  出发

430日下午,我们一行七人在天津大学北门口集合后,开始踏上了五台之旅。

去往五台神山之路并不平坦,一路我们都没有买到座票,经由北京站转辗颠沛,夜不能眠。虽略有苦楚,却兴致盎然。

也许很喜欢这种在路上的感觉,在路上,意味着走、看、听、流动、风景、人文、体验、期待、逃离、自由、回归、自然、解脱…..,在路上,让我们暂时摆脱人生无奈的桎梏;在路上,包容无比丰富的内涵;在路上,读遍苦乐人生的真谛。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在路上只是上班下班而已。

感谢那夜火车车窗外一路的皓月相伴。疲惫之时,抬头临窗望去,一轮圆月悬挂天边,“我本丹心向明月”,那一刻,我不时会有一种疑问:五台山西台望月,而此刻如果是站在西台之巅,举头望月,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兴致呢?

如果没有一路偶识的聊天朋友,相信这样无座、枯站到天明的状态和苦楚是有些痛苦难熬的。在简单人际关系中的闲聊来的最轻松自然、如同柳絮春风,偶尔漫天飞舞。在漂泊旅途中,简单的人际关系最容易遇到。由于彼此是陌生的,彼此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彼此都有新鲜感和对对方的好奇,彼此都不需要承担说真话或谎话的责任,彼此都不会伤害对方,仅此一面那怕转瞬天涯就已足够。

其实人有时很怪,有时希望独处,有时却又耐不住寂寞,每个人的心里都希望追求一种简单的人际关系,不需要长相厮守,只留下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给对方,只需要成为彼此临时的风景。也许这就是邂逅之美的本源所在吧。

在好心的两位乘客允同下,我得以些许的小坐,小坐中得以片刻的睡眠,睡眠中恍然间,我似乎到了五台山,暮色中的群山,我静静的坐在一个山巅之上,白色的佛塔,星罗密布的玛尼堆,随风飞舞的经幡,梵音、白云,静修止、动修观,止与观之间,佛意绵绵。

我在火车上片刻梦境,又似乎已是千年万年……

 

第三篇  登临东台

我们到达沙河镇五台山火车站已是第二日的凌晨4:50分。下站后,五台山外围一带的温度比我们预想的还低,我们匆忙的找地方换完保暖衣服,包了一辆面包车径直向东台鸿门岩方向奔去。

车行路上,为后继登山作体能准备,小吉带动大家吃了一些早餐,简单早餐后,我已经困顿不堪,伴着嘴角还没有擦拭干净的小吉提供的烤鸭余香味,我已经进入了梦乡。

快进入东台鸿门岩地段,我在大家兴奋的交谈中醒来。五台山漫漫山道上,雪变得越来越深,路边有的地方雪已经有一人高之深。司机告诉我们,小五台刚下完了一场大雪。

远处的群山全部笼罩在薄雾之中,更显得五台山的空旷和清冷,车行至鸿门岩,远远看见雪野中矗立一块雄伟牌坊,门坊上映衬出清凉境界这四个大字。好一个清凉世界,果真让人有仿若初冬的感觉!

鸿门岩是一通往东台的山脊垭口,垭口风刮得非常猛烈,我们在垭口匆匆的留了几张合影,背着全部行装开始向东台山顶登临了。

我们踏着草甸一步一步往上走,没有选择,也没有犹豫。尽管我们到达鸿门岩时间已晚,没有来及看到日出山脊东方时的光芒万丈,但这一天从东台看远方的太阳,在莽苍苍的山脊之上,像佛祖的笑容,那样澄澈、那样安静、那样柔和,有种温暖人间的慈悲情怀。

东台的庙宇有很浓厚的藏传佛教的印记。从台阶下向上望去,东台的庙堂有一种宏开的气势,据说五台东南西北各庙堂殿内供奉文殊菩萨的不同化身,分别是东台聪明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北台无垢文殊和孺童文殊。

不知道谁是有缘人,佛祖又将渡解谁的迷津?我在佛祖面前双手合什,不为修来世,但求聪明文殊点化我辈所有来此的众生都能是一个个耳聪又目明的人!

阿弥驼佛,善哉!善哉!

 

第四篇  北台苦行

从东台下撤到鸿门岩,一路轻快脚步合着轻快地唱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小吉竟然能够把这首绌作的协会会歌唱的比我更好。离开校园多年后,第一次和一个校友能够同唱一首自己最为熟悉的歌,尽管自己已经青春不再,但也唱出了一种自己的久违了的豪迈激情,圈圈很认真的学唱,小火龙尽情的放声高歌,我想作为北洋学子天行健成员,一生中一首歌、一条路、一种求探,一次真情,一面旗帜,还有什么体验能够来得如此书生意气,还有什么情怀能够比得如此青春烂漫?

通往北台的路曲折而漫长。我们一路踏雪而行。后来发现了一条新修葺的朝台新路,路面都是用整齐的石块铺好,尽管整条路已经被大雪覆盖,然而沿着这条路行走,少了在山脊上行走的上下爬升,对于一夜没有太多睡眠的我来说,虽然有些腐败,这却是省力的选择。我和小崔、小火龙、白玉四人沿着朝台新路前行,而小吉、圈圈也一路追寻走在前面的小强沿山脊横切。看来第一天的通往北台的行走,已经在体能上,把我们一行七人自然分为两个级别。小吉、小强、圈圈后来第二日直取南台的勇气、毅力和实践,也许这一日,上天冥冥中已经安排。

北台的爬升,似乎已经超越了我身体的极限,我一路几次在行走中差点睡着。不断地喘着气,疲惫不堪。有两次我在坐下短暂休息中就睡着了,其他队友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远远地走在了我的前面,小吉几次好意的等我,陪我慢慢前行,让我不得不从心里感叹sky的口头禅:年龄大了,体力差了。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还是有帮助的。在短暂小睡后,我又开始咬着牙努力向北台一步步的前行。通往北台顶峰最后的一段岥路似乎是佛祖刻意的安排,似乎在折磨着人的虔诚意志和挑战着人的身体极限。

北台的路是艰辛的,也是寂寞的。艰辛不是虔诚的对手,寂寞不足以与信仰匹敌。一路上许多友好的背包客,互相致意和加油鼓励,看来这一段路大家都行走的十分的艰难。一位从太原过来的女士背包客告诉我,在通往北台的路上,在天气晴好的季节里,常有一些身穿百纳衣背着布袋的朝拜者,每走三步全身伏地双手合什,口中念念有词,用自己的身体一路匍匐祷拜过去。其虔诚让人敬畏和惊叹。想想这些用身体丈量土地的虔诚的朝拜者,想想他们古朴的初衷,那纯粹的心灵上一直留存着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召唤,我们此刻的苦楚似乎变得有些无足轻重了。

北台顶非常开阔,到过这里你就会知道称其台顶比称呼山峰要贴切的多。虽然站在这号称华北屋脊的最高处,却毫无登峰至极的感觉。我似乎又领会了一点深意:最高的境界不是唯一和极致,而是宽容和开阔。

站在北台殿堂前的凭栏处,我注视着周围的宁静:山,一副静思默想的样子,草地、大地和天空全都带着静默的神情。我似乎感觉到,这片土地上藏有某种只有沉默的山知道的东西,只有旷远的天知道的东西。我感觉到了,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第五篇  中台草野

在北台我只做了短暂的休息,北台的寺庙殿堂我还来不及仔细观赏,因为我一路掉队走在最后,上到北台我一路寻找着同行的伙伴。也许我焦急的目光还来不及搜索北台庙宇内的每一个角落,在手台联系没有反应信号和匆忙的寻找未果后,考虑到落在最后怕大家担心,使我不敢再耽搁,从北台开始径直向中台的方向开始下撤。

也许是有了要追寻到同行伙伴的动力,也许是下午午后阳光的温暖,让我忘记了饥饿和疲惫,我试着像野兽一样行走,一路狂奔,等我赶到前面发现已经没有几个户外背包客时,才知道自己在北台错过了同行的伙伴。

在和小吉用手台终于取得联系后,我疾驰的心也变的平静下来。北台通往中台的漫漫的平缓的山道上,到处是软软的衰草,到处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草甸。

草是山的精灵,山的精神。草像是人朝向天空的向往。仿佛沿着这些草甸向上走去,就可以走上雪山,走进白云,走到又高又蓝的天。

我仰天横躺在一块草甸上,在这里,寂静是可以引入肺腑的。你响亮地听到自己的呼吸和自己的脚步。好像满世界都是这种声音。这是一种辽阔的的宁静,一种深厚的安详。山川大地如此壮美,却又表现的如此平静。在这里,无论你朝哪个方向,无论你走多久,都是这样的静美,这样的安详,这样的无穷无尽。

前望远处的雪山围裹的中台之上巍峨雄伟的寺宇,透露出一种庄严和圣洁,让人不由得不屏声息气,脸上都有一种肃穆的神情。真正的大美,是要一定距离观赏的。

在这片高台草原上,你听到的不仅是风声,还有回声,我似乎感到了那渐渐走远的脚步和马蹄声。真的羡慕那些在这里游走的生命:不用开会,不用呼吸污浊的天空,不用忍受噪音,不用在不想笑的时候做出一副笑的模样,不用去做那些你并不想做的事情,坚守简单而纯粹的生命,真想变成一匹马,一匹野驴,或者哪怕是一只兔子,用博大的心脏从这里走过,走过自己的一生。饿了就低下头,伸出舌头撩起一把草,用嘴唇捉住,一扯,把大地、把季节,把遍洒阳光和雪花的天空一起扯动。

是的,在这天空才有的高度上,在这天空般辽阔的宁静里,山石草物,在其间走动的动物,无一不带上神性。一叶草、一颗石子、一滴露珠就像一位先知。

梭罗说过: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如此说来,五台山脊上那些湮路的蔓草下遗留的,大概也许就是我们这个世界里一块最后的救赎了。

 

 

第六篇  西台境地

在山脊上和同行伙伴再聚一起那种兴奋和一起分享食品时的快乐和满足实在难以言表。中台最后一段的爬升也是一种意志的考验。在上中台前,已是下午五点时许,考虑这样的时间再跋涉去西台夜宿似乎已经有些晚了。有了在中台夜宿的意念,内心开始有了一种即将刑满释放前的驿动。

然而,好事多磨,在获得中台不能提供夜宿安排时,让我们已经顾不上心里的失落,在夕阳下山前找到夜宿地,已经是我们唯一的追求。

小吉和我一直在找寻着通往西台的方向。通往西台的路,已经被中台正在修建的寺庙挡住了视线。在我们找到方向后,看着远方在渐敛的夕阳的余晖中的西台,就像是神秘天国的挂在不远的彼岸境地。

傍晚中台山脊上的风肆虐的更加厉害,温度也愈加低冷。我们一路踏雪、履冰、过草地、踢山石,赶到西台寺庙时,我和圈圈看到西台四野的山川已经从清晰可见的白色变成了莽莽的黑色。

和我们一样赶到西台夜宿的背包客男女前后有30人左右。看来西台很久没有来过这么多的客人,留给客人夜宿的一间营房早已经被风雪紧紧地拥堵住窗门。凿开厚厚的冰,开启房门的过程实属不易,还是小崔和几位户外朋友的机智和付出,才使得房门破冰而开。

相信那夜我们睡在同一间房檐下的所有朋友,一定是前生修来的缘分。感谢那夜圈圈的手艺和小吉带的蔬菜让我们胃口大振、食欲大开,也感谢小崔带的红糖,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喝到热红糖水,迅速的补充了自己身体的能量。其实人生,需要可以很简单,一杯红糖水、一碗面、一块胡萝卜足矣。

与繁华都市中我们那种奢靡的生活方式稍作一点点的对比,我们被物化点滴着的心似乎早已经迷失了幸福。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复杂的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西台夜宿,一天一夜的转辗和苦苦的爬升,早已“梦中不知身是客”。酣睡到清晨5点揉着惺忪的睡眼和即将向南台出发的小吉、小强、圈圈做了一个短暂的告别后,又沉沉的睡去。

上午830份左右在吃好了早餐和简单打扫了我们所睡过的营房后,告别同宿一夜的几位户外朋友,我、小火龙、白玉、小崔开始了我们的下撤之旅。

在下撤之前,我们登上西台的最高点,在寺庙前留影纪念。西台之上朔风四起,不过有了前一日独行在山脊风口下的体验,却觉得西台的风吹别有一种温柔的情怀。小火龙和小崔迎着疾风,尽情高歌的样子,深深地感染了我和白玉。年轻真好,户外真好,可以永远像孩子一样,无所顾忌的袒露自己的性情、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站在西台顶上放眼四望,星星点点到处矗立着的玛尼堆静默无语,随风飞舞的经幡在蓝天白云下显得异常的色彩鲜艳,白色的文殊塔在经幡包裹下和四周的白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圣洁、庄严。在这即将作别西台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白塔、玛尼堆、经幡、梵音、白云,这不正是我来时火车途中睡梦里的奇妙场景吗?在我们挥手西台这一刻,前程的梦境有了应验。

也许西台唯其高,才能给我们留住一块不事稼穑没有被耕耘的地方,好让我们站在高处放眼四望,灵魂有一个驰骋的地方。庸俗的市井生活,似乎不再缺少什么,而它缺少的只是辽阔。人们抵达了许多东西,唯独不能在一片辽阔中静静地抵达自己。

 

第七篇  卧云寺

从西台下撤,一路变得如此轻松。本来是想途经吉祥寺的,我们误打误撞直线下撤到了山谷深处的几户农家院落。走进农家院落,急闻狗的吠叫声,几条大狼狗直立门口,一阵狂吠着实让我们有些胆战心惊,进得庭院,见到主人,经房主介绍才知道这里是已经有四百年历史的卧云寺。

佛家人常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在卧云寺内,我们第一次体验到了,见寺不是寺。

几位居士来的宁静自持,神态肃穆可亲,老者五、六十年龄,女者三、四十年纪,青年者才二十余许。隐居生活于此、守道于此、潜心修佛,没有高堂器宇,没有尘嚣杂念,清心宁静、无欲无求。

在得知我们有些饥渴后,居士们热情的为我们免费提供绿茶饮料、白面馒头和榨菜。在这样一个穷山僻壤的角落,这些物质从山外运送过来已经是极属不易。几位居士,淡泊、简约的生活,虽近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把人生的富贵、得失看的如此云淡风轻,让我们涂生敬佩之意。

沉静的山野离永恒这样近,在永恒的宁静里行走、生活,那就是礼佛朝圣。

 

 

第八篇  台怀古镇

在好心的几位居士的指点下,我们一路渡河、爬山、林野穿越,以山中不见踪影的走兽脚印为迹、与时鸣的飞鸟为邻,顺利的下撤到了竹林寺。

从竹林寺乘上了免费的大巴20分钟的时间到达五台山核心地带台怀古镇。

台怀古镇,山外青山楼外楼,庙宇一层层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十分壮观。一眼望去,不知道是山包围了寺庙,还是寺庙包围了山。据说这里的大小寺庙竟然多达三百余座。

按我们的时间是断不可能把所有寺庙都逛完的,而且我们也只不过是对佛教文化以及寺庙的建筑文化略有一点兴趣的过客而已。所以我们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台怀镇南面寺庙群。

塔院寺里最著名是那尊白塔,几十米的高度使其成为五台山的象征性建筑,里面据说收藏着释迦牟尼的舍利。其实在其他寺院也能看到类似的塔型建筑,但是与塔院寺白塔相比都是不值一提。塔周围的经筒在游客的手中不停转动,据一位导游介绍,按照藏传佛教的规矩,右手常被视为杀生之手,所以转经筒时,应该左手转桶。塔院寺内的经筒共计有123个,那么转过三轮,就是369这样一个吉祥的数字。我和白玉、小崔很好奇的围着转经筒转了一遍。我们三人,谁与佛有缘谁无缘,也许只有佛祖知道。

一些殿前的庙堂下四周挂满了雕刻着佛像的小铃铛,风一吹发出叮叮铛铛的声音,更添神秘之情。我在塔院寺内看见一个和尚,在寺院角落的一隅,手持经书正看得聚精会神,往来的游客似乎与他无关。在塔院寺内的一棵树下,我看见三位礼佛人极度虔诚的叩拜,嘴中不断地祷念,站起来,然后又全身匍匐的倒下叩拜。据旁边的一位导游介绍,这样不停地叩拜10万次,是一个功课。而很多礼佛人,来此五台朝佛三月,常常要做九、十个这样的功课。这样的近乎疯狂的虔诚,让我无语和震动。

夕阳下的整个台怀镇被一些寺内香炉散发出来的白色的雾气弥漫着,塔院寺那座象征性的白塔昂然耸立在寺庙群的上方,灰顶红墙的寺庙群内白烟袅袅,有种与世隔绝却又不吝普济人世的慈悲情怀。

在途中,不时见到穿着灰色僧袍的和尚和身着黄红相间马卦的年轻喇嘛,有些家伙,竟然以兜售佛物为名要钱,有的甚至向年轻女子抛媚眼,看来都是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和尚。原来佛界内,欺世盗名者、男盗女娼者、营营苟苟者也大有人在啊。

 

第九篇  尾声

五台之行,那一夜,我们听了一宿梵唱,不是为了参悟;那一日,我们转过所有经轮,不是为了超度;那两日,我们艰苦跋涉在山路,不是为了觐见,而途中所有的所见、所闻、所思,以及那些所感知的静谧、辽阔、高远、圣洁,一切似乎都是对我们视觉与心灵的一次考验,它呈现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它更像一个绵延而无尽的梦幻,将我们裹于其中。在城市楼群的峡谷里,我们踏着市声奔忙的时候,是体验和感受不到这些的。

我们终究是凡夫俗子,我们终究还是要从五台这座神山走回来。我们不能学神仙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神仙之所以逍遥,是因为他们没有驻足的时候,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家庭、没有理想,大千世界,任由来去,无牵无挂。可是神仙没有的,我们都有,所以便有三千烦恼丝。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从自由走向必然,从必然走向自由,这也许是我们一生必经的轨迹。不要过早的失去了方向,保持乐观、淡定、向上的心态,该负的责任要勇敢去承担,学会坚持和放弃,懂得享受生活,你就会感觉到自由的幸福。那么,我们不安的是什么?

 

最后,请让我把所有的感谢献给这次陪我一路风雪苦旅的几位朋友!

小圈圈、小火龙、白玉,行程开始前,我还担心你们能否走下来,现在看来,我又错了,你们的体能和意志比我高很多。我希望还能有机会吃到圈圈做的饭菜,希望有机会听到小火龙的天籁之唱,希望还能有机会背起“白玉”一样的姑娘再渡冰河。天大的女生一向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爱的。

小强,感觉到你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男生。能够自己一人骑行这么多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体验,让人佩服。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够和你一起去骑行、流浪。

小崔,相信你会是一个很好的男人,细心、吃苦耐劳、乐观豁达,那扇门要不是你几镐敲开,也许我们要挂在西台上了。

小吉,既有人文精神、又能吃苦实干,你是我接触过的天行健几位会长中,我最喜爱的一个了。谢谢你一路对我温暖的照顾,如果我年轻10岁,一定投效在你的麾下,我们一起再举起天行健的大旗,背藉携杖踏千山,一路长歌不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