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本书感兴趣,源于无意中看到里面的一句话“先说前提,再说对策”,这并不是一个多么有新意的建议,但却经常在我们的实践中被忽略了,所以像我这样的经验尚不够丰富的顾问,经常会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变得惊慌而不自信,而大前研一提出的观点则让我很受启发,他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问题的前提不明确,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把问题的前提做个明确的假设,具有“有前提就有结论”的思考模式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陷入恐慌,因为就算前提有变,还是能导出不一样的结论。 这是一本关于思维方式和练习方法的书,大前在书中还讲到了很多关于思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而整本书贯穿始终的逻辑,就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要不断重复地进行“假设–验证–试验–得出结论”这个过程。 关于假设<?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不要把它和结论混淆,且先证明其正确性。 “以假设为前提,以事实为依据”这可以说是麦肯锡的圣经,而大前研一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要向麦肯锡学习逻辑思考。 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比如,“这个行业处于衰退期,成长明显放缓,所以应该压缩包含开发新产品在内的投资”,在这句话中,“行业衰退”是假设,要让客户接受“压缩投资”,必须先向客户证明假设的正确性。就好比我们在做商业计划书的过程中,对行业前景的分析、其他竞争公司动向的分析,这些都是假设,目的都在于得出结论,而只有确保假设是正确的,才能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关于验证
在提出假设后,要搜集可以验证假设的资料。 也就是“以事实为依据”,这可能是一个工作量很大的任务,但是大前研一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是将机械性的工作标准化,形成工作手册,因此只要做同一类型的分析,马上就可根据手册进行数据的搜集、分析、提议。 此外,还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进行逻辑思考的大前提就是忠于事实,而管理咨询顾问 能够发挥价值的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其站在一个没有偏见的立场上面。 累计事实才能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比如我们在进行YK的业务模式分析的过程中,就是基于对其现有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以及结合原有的关于行业的竞争对手的资料的搜集,才得出YK项目关于教育服务提供商的结论。 关于累计事实,我想起了聚冠因尚总经理李无韦之前和我们讲过的新进入一家企业,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一家企业的方法,就是看该公司近一年内的会议记录。 关于试验
验证和试验到底有什么区别,二者是顺承的关系还是并列的关系?这是我看书过程中的一个困惑,大前研一在书中似乎也并未有相关的阐述。 但是书中关于试验本身的介绍,还是让我受益匪浅。 他在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如果要验证这个假设:“定价不合理,是业绩无法提升的原因”,你会怎么做? 大前研一提出的方案很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 通过实验了解价格弹性值:把所有申请过特别折扣的案子调出来,仔细察看一遍,以了解打折扣时的竞争率和不打折扣时的竞争率有多大; PS:销售量随着价格变动所产生的数字变化指针,就是价格弹性值 2、形成一个曲线图,知道打折到什么程度,竞争获胜率会急剧上升; 3、必须考虑打折之后是否能够确保利润; 4、科学实验计划法:有计划地实验,用一个月时间,看看改变价格到底会让竞争获胜率产生多大变化。 总之就是通过数据分析,通过现场访谈,做过有计划的实验,来证实自己的假设。 关于结论
不能作为解决对策的就不是结论! 管理咨询顾问很大程度上并不负责执行,但是在让别人认可采纳自己的提案的时候,必须遵循严谨的逻辑构成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一个建议就够了,这和《定位》中的原则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就是难以实施。 另外,为了强化该建议,必须充分论证该提案的必要及充分条件。 必要:必须要这么做 充分:这么做会更好 就像大前研一认为科学的思考不分文科和理科一样(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因为我曾经历过从一所严重重理轻文的高中理科生转化为一所严重重文轻理的大学文科生的转变过程),《思考的技术》同我之前所接触到的麦肯锡七步成诗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方法等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感觉《思考的技术》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sztogether/31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