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战争通论
本篇以广义动量定理Fαt=MV和系统思考来分析主要的战争理论,战争的基本原则为:集中优势兵力F,使用正奇作战方式(方向α),在同一时间t,打击敌人的关键点(作用点),从而使兵力的对比优势逐渐扩大,形成正反馈效应,最终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果。本篇将主要的战争理论进行了归类分析,如下图所示:
兰切斯特法则是战争的基础理论,第一法则的本质是动量定理,第二法则的本质是动能定理。作者根据各军事理论强调的重点,将军事理论分为十个流派,分别为:
1)力量派,强调通过增加力量F来增加成果,以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为代表。力量派的核心增加力量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的力量F,就可以改变成果MV。
2)谋略派,强调通过谋略α的运用来增加成果,以孙武的《孙子兵法》,李德•哈特的《战略论:间接路线》和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为代表。谋略派的核心是选择合适的谋略方向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的方向α,就可以改变成果MV。
3)精确打击派,强调通过选择合适作用点来增加成果。精确打击派的核心选择合适的作用点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的作用点,就可以改变成果MV。
4)竞时派,强调通过时间t来增加成果,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代表。竞时派的核心是增加时间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的时间t,就可以改变成果MV。
5)数量派,强调通过增加产出数量n来增加成果,以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为代表。数量派的核心是增加产出数量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的数量n,就可以改变成果nmV。
6)竞质派,强调增加每个人的能力m来增加成果,以苏沃洛夫的《制胜的科学》为代表。竞质派的核心是增加产生质量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的质量m,就可以改变成果nmV。
7)速度派,强调通过增加速度V来增加成果,以郭嘉的兵贵神速,德国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和富勒的《装甲战》为代表。速度派的核心是增加速度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的速度V,就可以改变成果MV。
8)空间派,强调力量在空间s上的积累效应,其本质是动能定理,以杜黑的《制空权》和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为代表。空间派的核心是增加空间上的力量可以增加空间上的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动能定理Fs=1/2mv^2中的力量,就可以改变积累成果1/2mv^2。
9)制衡派,强调力量之间的制衡作用,以伯纳德·布罗迪的《绝对武器》为代表。制衡派的核心是多方力量相互牵制和制衡,使军事系统的合外力F为零,不产生破坏性的成果MV。力量的制衡使每一方发动战争获得的利益变小,成本变大,从而使战争获得的总盈余变小,减少战争的发生。
10)信息派,强调信息对战争的影响。信息派的核心是利用信息优势使敌人判断错误,产生错误的决策从而暴露弱点,然后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弱点获得更大的成果。
每一部军事理论都有所侧重,但并不是说其他因素可以没有。在广义动量定理中,力量F,方向α,作用点,时间t和广义质量M(nm)和广义动量V是广义动量定理不可缺少的部分,每一部军事理论在强调其中一种的重要性时,也会论述其他因素的影响。
战争是敌对双方互相毁灭的过程,不仅能毁灭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更是毁灭了创造人类文明本身的人类。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目的是为了利益,也可以说战争是为了更好的和平。战争可以通过智谋,外交,战斗等途径而取得胜利,进而达到政治目的,获得利益。战斗只是战争的一种形式,战斗的目的是追求有效的消灭敌人,并且减少自身的伤亡。即战斗的目的是追求战斗力盈余最大化。而追求战斗力盈余最大化又可以分为追求自身战斗力最大化,这是《战争论》的核心;另一个是追求对手实力最小化,这是《战略论:间接路线》的核心。
1 战争的目的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利益。战争是一个互相毁灭的过程,它的主要力量是暴力,以战斗为主要作战形式。战争的本质是广义动量MV的碰撞。
2 战争的基本原则分析
本篇通过使用广义动量定理及系统思考来分析兰切斯特法则,游击战,《五轮书》,世界十大兵书中的《战争论》,《孙子兵法》,《战略论:间接路线》,《战争艺术概论》,《论持久战》,《制胜的科学》,《装甲战》,《制空权》,《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和《绝对武器》,精确打击和经济瘫痪理论,信息战这些军事理论,得到战争的基本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F,使用正奇作战方式(方向α),在同一时间t,打击敌人的关键点(作用点),从而兵力的对比优势逐渐扩大,形成正反馈效应,最终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果。如果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F,那么就应该避免会战,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积累兵力优势到绝对兵力反转再进行会战;使用奇袭α,可以出其不意,增加打击的效果;尽可能增加自己准备和打击的时间t,而减少敌人准备和打击的时间,创造时间优势,增大打击成果;如果敌人没有弱点,则通过队形变换,利益引诱,间谍,情报等诡诈(方向α)手段,使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暴露自己的弱点,然后对弱点(作用点)进行打击,弱点越关键,打击的成果越大。
2.1 广义动量定理和系统思考在兰切斯特法则中的分析
兰切斯特法则有两个,是兵法的基础原理,分别为:
第一法则,远距离作战时:战斗力=武器性能×兵力数,即E=mv
第二发则,近距离作战时:战斗力=武器性能×兵力数的平方,即E=mv2
这里E表示攻击力,m表示武器性能,v表示兵力数。战斗力越强,胜利的可能性越大。
兰切斯特第一法则的本质是动量定理,描述逐次投入兵力战斗的情况,是恒力F在时间上的积累效应;第二法则的本质是动能定理,描述同时将所有兵力投入同一地点战斗的情况,是力量F在空间s上的积累效应;第二法则阐述的是力量F在以每一轮战斗来衡量的空间上的积累效应。战斗有逐次投入兵力和同时投入兵力作战的两种基本形式,其他形式的战斗都是这两种基本战斗形式的不同比例组合。
兰切斯特法则的结论为:
1)在武器既定的情况下,投入的兵力越大,胜利的可能性越大。远距离作战时,3倍于敌人兵力时,敌人反败为胜已不可能;近距离作战时, 倍于敌人兵力时,敌人反败为胜已不可能。远距离作战时,A队剩余兵力约为
近距离作战时,A队剩余兵力约为
2)战斗越接近第二法则,就可以以越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果。分割敌人兵力从而形成更大的局部兵力优势,可以以更小的伤亡获得更大的胜利。
3)双方士兵的可承受子弹数量越多,战斗越趋近于第二法则。当可承受的子弹数量为无穷大时,系统思考框图计算结果与第二法则计算结果完全相同。
兰切斯特法则的分析公式较多,可参见《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2.2 力量F与军事的集中兵力
2.2.1力量F与《战争论》的集中兵力
德国军事大师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总结了会战四原则:
(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
(2)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
(3)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始可制敌先机。奇袭,为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
(4)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
如上图所示,会战四原则可以通过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来分析。前三条原则阐述了广义动量定理的过程四要素,表明如何增加胜利的可能性和成果;第四条原则与前三条原则共同组成系统思考的正反馈模型。
《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完成政治目的的手段,政治的利益是战争所追求的的目标,所以战争行为的决策标准是权衡利益。
关于第一条(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这是指尽可能的增加作战力量,这是力的第一个要素,力的大小对作用效果有影响,力越大,效果越大。在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αt=MV中,增大力F的大小,会使成果MV增大。
第二条(2)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指的是力的三要素中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点不同,效果不同。集中兵力于决定性的打击点上,决定性的打击点就是兵力的作用点。向决定性的打击点集中兵力,才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
第三条(3)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始可制敌机先。奇袭,为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不可浪费时间指的是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αt=MV中的时间,增加时间t会使成果MV增大。行动快速始可制敌先机指争取时间t优势,快速行动可以使敌人没有准备,措手不及,这样敌人的抵抗能力变弱,更容易取得成果,行动快速就是相对于敌人增加了力量的作用时间t。李德•哈特说:“最普通的错误是:使你的对手,有自由和时间来集中他的兵力,而用以对抗你的集中兵力”。行动快速相对的增加了力量的作用时间t,成果MV便会增大。奇袭就是指改变力量的方向α,由于敌人在此方向上没有准备,所以取得的成果也会增加。
第四条(4)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敌人溃败时,会选择逃亡,此时敌人的队形散乱,不能组织起有效的反抗,敌人的抵抗力变得很弱,而相比较下,胜利方的力量F则变得更强。在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αt=MV中的F相对变大,则取得的成果MV便会增大。胜利的精神作用容易提高士兵的战斗力,而失败的精神作用会降低士兵的抵抗力。并且在追击敌人的过程中,敌人由于急于逃命,则更容易从敌人手中获得战利品,从而增加胜利的成果,并且相应的减少了敌人的战争资源。追击已败的敌人是系统思考中的正反馈,被追击的敌人战斗力变弱,从而相应的我方与敌方的对比优势变强,从而更大程度的消弱敌人的战斗力,形成正反馈效应。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强调集中兵力的重要性,他写道:“
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是最普遍的致胜因素。
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人们必须承认,数量上的优势是决定一次战斗结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只不过这种优势必须足以抵销其他同时起作用的条件。从这里得出一个直接的结论:必须在决定性的地点把尽可能多的军队投入战斗。
在一般条件下进行的大小战斗中,不论其他方面的条件如何不利,只要有显著的数量上的优势,而且无需超过一倍,就足以取得胜利了。
如果我们不抱偏见地研究现代战史,那就必须承认,数量上的优势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决定性的战斗中尽可能多地集中兵力这个原则,在现在必须提到过去更高的地位。
数量上的优势应该看作是基本原则,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应该首先和尽量争取的。
一切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该同时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切行动和一个时刻就越好。”
克劳塞维茨强调集中兵力,只要兵力在数量上是敌人的2倍,就足以取得胜利了。远距离作战使用兰切斯特第一法则时,兵力数量是敌人的3倍,敌人反败为胜就再无可能;近距离作战时,兵力数量只要是敌人的 倍,就足以打败敌人。兰切斯特法则描述了两种极端的作战情况,现实的战争是两种极端情况不同比例的组合。所以现实战争时,保证足以打败敌人的数量应该在 和3之间。克劳塞维茨通过研究多次战史,得出兵力的数量是敌人的2倍,就足以打败敌人。克劳塞维茨强调同时使用兵力,并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切行动和一个时刻就越好。他强调兵力的协同作用,同时使用兵力于同一行动和时刻就是兰切斯特第二法则,而兵力的使用越接近兰切斯特第二法则,而自己就能以越小的代价获得越大的利益,这一点我们在兰切斯特第二法则中论述过。
既然数量上的优势对胜利有着足够重要的影响,那么能够集中多少兵力取决于什么呢?
克劳塞维茨写道:“在决定性地点上能够集中多大的兵力,这取决于军队的绝对数量和使用军队的艺术。……绝对兵力的数量是由政府规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能取得绝对优势,也要巧妙地使用军队,以便在决定性地点上造成相对的优势。”
集中兵力的数量取决于军队的绝对数量和使用军队的艺术,绝对数量一般不能改变,那么集中兵力的数量就主要取决于使用军队的艺术。即使不能获得绝对的兵力数量优势,可以通过使用军队的艺术来获得相对的兵力优势,从而在每一个战斗中以较小的代价杀伤更多的敌人,从而蚕食敌人的绝对兵力优势,积累每一次的相对兵力优势,最终兵力数量优势超过敌人,而打败敌人。
《战争论》的核心是会战四原则,前三原则与广义动量定理的过程四要素力量F,方向α,作用点,时间t完全对应,第四条原则是系统思考的正反馈模型。《战争论》主要强调在集中兵力F,兵力数量的优势对胜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投入2倍的兵力就足以打败敌人。
2.2.2力量F与游击战的分散兵力
游击战的基本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游击战是一种弱者战略,是因为实力不如对方,不能进行正面的作战,所以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侧面作战的方式。《战争论》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战争论》强调集中兵力F,而游击战的核心原则是分散兵力F,强调分散。游击战的分散让敌人找不到可以做决定性的打击点。游击战是常规战争的反运用,是根据强者的战略而采取的适应性战略。
游击战既是一种战略,也是一种战术,游击战通过分散自己的兵力不与敌人优势兵力作战而保存实力,在局部战斗中集中优势兵以较小的代价歼灭更多敌人,积累局部优势,直到兵力优势反转而进行会战,从而打败敌人。
游击战中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与《战争论》中“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增加力量,而各种“统一战线”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表现。
敌进我退,由于敌人的实力大于己方实力,采取正面作战会损失惨重,很容易遭受失败,所以当敌人进军时,己方应该撤退以求自保。
孙子在谋攻篇中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所以,用兵作战的原则是:当我方兵力是敌方的十倍时,便把敌人围困起来加以聚歼或威逼其投降;当我方的兵力是敌人的5倍时,便对敌方发起猛烈的攻击;当我方的兵力是敌人的2倍时,应该设法将敌军分散,然后以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当敌我双方兵力相当时,可以与敌交战;当我方兵力少于敌方时,应该设法摆脱敌人;当我方实力明显弱于敌方时,则应尽量避免与敌正面交锋。所以,实力弱小的一方若坚持与强敌硬拼的话,就必然被实力强大的敌人制服擒获。孙子将双方军队的实力对比分为6种情况,并且分别给出了应该采取的战术。当自己的实力不如对方时,应该采取“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的战术,如果不采取这种战术而硬拼的话,就会如孙子所言“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所以当强大的敌人进攻时,实力弱小的我们应该采取退却的战术,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
敌驻我扰,敌人驻扎在某地按兵不动时,我军要对其骚扰。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有差距,不能与敌方正面冲突,所以采用侧面骚扰的方式。并且骚扰也是有时机的。敌人在进攻状态时对其进行骚扰,敌人应变迅速,很容易与敌人产生正面冲突;而当敌人进行驻扎时,是为了休息,不完全在备战状态,此时对敌人进行骚扰,敌人要转换成进攻状态需要时间,这段时间足够我方撤退而不与敌人形成正面冲突。在敌人驻扎时进行骚扰,可以让敌人时刻感觉到威胁,扰乱敌方的军心,使敌人不能休息好,从而减少敌人的战斗力。孙子在虚实篇说“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意思是说敌人若处军安逸,就要能使之疲劳;敌人若是饱食,就要使其饥饿;若敌人安守不动,就要使他出战。敌驻我扰就是通过侧面的骚扰,消耗敌人的锐气和战斗力。
敌疲我打,指敌人疲惫时,我们再与敌人作战,这样敌人的优势兵力所带来的强大战斗力会由于敌人的疲惫而减弱许多,而相比之下,双方的实力差距就会缩小很多,甚至由于敌人过度疲惫,而抵消敌人武器和数量上的优势。这时再与敌人战斗,则更容易减少己方的损失,并且取得较大的成果。孙子在军争篇中写道“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意思是说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一般来说,敌人初期时的士气饱满旺盛;等战争持续一段时间,则人力困倦而士气亦懈怠;战至后期,则人心思归,士气完全衰竭。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从士气上制服和战胜敌人的方法。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就是从心理上制服和战胜敌人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军休整安逸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就是从体力上制服和战胜敌人的方法。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步调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就是以权变灵活对待敌人的方法。
敌退我追,是指敌人退去时我方进行追击。敌人的退去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敌人非战败撤退,也可能没有战斗就撤退了。此时追击敌人,敌人无心恋战,会获得一些好处。而也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状态,敌人立即进入进攻状态或者撤退只是引诱我方追击,从而形成正面冲突,这对我方很不利,这违背了实力弱小的一方不应与强敌正面冲突的原则。
第二种情况是敌人战败撤退。此时追击敌人容易获得更多的成果。这与《战争论》的第4条原则“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是一样的。具体解释参见《战争论》第4条的解释。
2.3 方向α与军事谋略
2.3.1 方向α与《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
孙子兵法的核心原则是:使用诡诈,间谍和利诱等方式来使敌人决策错误 而产生弱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使用奇正之法去打击敌人的弱点。
让我们用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来分析《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共13篇,分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下图为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的结合,广义动量定理用来分析如何产生成果MV,系统思考用来分析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结合《孙子兵法》,将上图细化,如下图所示。计篇和作战篇论述战争的影响重大,所以要以利益权衡行动,原则为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论述了如何产生成果,与广义动量定理各要素几乎是一一对应的。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讲述了除自身力量外环境对成果的的影响。
战争的影响重大,是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计篇),所以要慎战。判断一切行动的标准就是衡量利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九地篇和火攻篇)。战争在经济上每日消耗巨大,所以应该速战速决(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故兵贵胜,不贵久)。
既然利益是衡量战争所有行动的标准,那么如何才能判断和创造合于利的条件呢?自己要知己知彼知环境,而不让敌人知己知彼,而从产生情报信息优势,使敌人判断错误而采取了错误的决策产生和暴露弱点,而我方则可以集中兵力打击这个弱点。如果双方都做到知己知彼知环境,那么只能产生残酷的兵力对抗,双方均将伤亡惨重。所以,使用诡道等方法迷惑敌人,使敌人找不到我方的弱点进行打击。仅做到自己知己知彼知环境是不够的,同时要做到使敌人不知己不知彼不知环境,才能产生信息优势,从而产生决策优势,创造胜利的成果。
如果已经创造了合于利益的条件,那么又有哪些方法实现利益呢?有4种方法,分别为谋攻,伐交,伐兵和攻城。四种方法依次为所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小,损失越来越大,可以使用广义经济学的盈余=利益–成本的方式进行分析。战争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盈余,谋攻通过智谋获胜,可以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甚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伐交是通过外交手段来获得胜利,所获得的利益盈余要比谋攻小;伐兵则是进行兵力的战斗,获得的利益小,士兵伤亡和经济损失大;攻城则是去打击有防守准备,并且有地形优势的敌人,此时待敌和地形之利会增加敌人的力量,相对的消弱了我方的力量,攻城的伤亡惨重,成本巨大,而所能获得的利益最小。知识,财富和暴力是三种终极力量,知识是最高级质量的力量,财富是中等质量的力量,而暴力是最低级质量的力量。谋攻的核心力量是知识,即此处的智谋,因为知识的质量最高,所以所获得的利益最大;伐交的核心力量是财富,即此处的利益,通过利益权衡和交换来增加我方的力量,减少敌方的力量,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胜利。伐兵和谋攻的核心力量是暴力,因为暴力是最低质量的力量,所以暴力所获得的利益小,代价大。伐兵是在双方力量没有加权情况下进行的战斗,而攻城则是敌人的力量由于待敌和地形之利而有所增加情况下进行的战斗,所以攻城的代价要大于伐兵。知识,财富和暴力三种终极力量单独对战争产生作用是极端状态,现实的战争是这三种力量都会起作用。
那么这3种力量如何产生成果呢?还有其他因素对成果有影响吗?
下面将以广义动量定理Fαt=MV来分析如何产生成果,使用系统思考来分析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在广义动量定理与《孙子兵法》方面,形篇主要讲述力量F,要以镒称铢,强调兵力对比优势的重要性;势篇主要讲方向,要以正合,以奇胜,强调打击手段的重要性;虚实篇论述作用点,要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强调打击敌人弱点的重要性;军争篇讲时间t,要后人发,先人至,强调时间优势的重要性;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讲述时机的重要性;军争篇和势篇也讲述广义动量MV,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强调广义质量M和速度的关系,减少携带质量可以提高速度。在势篇中,“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强调的是只有足够质量M的水和足够的速度V才能将石头浮起,这是符合物理定律的。“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这句强调打击鸷鸟的弱点,才能杀死小鸟,而节就是弱点。对于小鸟来说,脖子可能是小鸟的致命弱点。孙子兵法的形篇,势篇,虚实篇和军争篇是和广义动量定理在论述顺序上都是一一对应的。
在系统思考与《孙子兵法》方面,除了开头的系统论述之外,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和火攻篇论述了环境的各种因素对战争的影响。九变篇讲述敌人的变化对战争的影响,孙子论述了要考虑有利和不利的条件,提出有备无患的思想。如下文“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有利的条件可以增加自己的打击成果,而不利的条件就是弱点,如果被敌人打击,就会增加敌人的打击成果,所以不仅要考虑如何增加自己的打击成果,还要考虑如何减少敌人的打击成果,即对敌人打击自己的弱点有所防备,或者想办法消除和隐藏弱点。
行军篇讲述了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创造处军的优势,争取利益。
地形篇讲述了地形对战争的影响,要使自己根据地形采取合适的手段,利用地形优势,增加自己的力量,减少敌人的力量,从而形成更大的兵力优势。
在九地篇讲述了不同类型战场对战争的影响,要根据战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获得最大的利益。
在火攻篇讲述了火攻这种特殊战法对战争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了根据火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进攻或放弃。
2.3.1.1 要以利益的权衡来决定战争的行动
计篇和作战篇论述战争的影响重大,所以要慎战,要以利益的得失为衡量标准,做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利益是战争的目标。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火攻篇:“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计篇和火攻篇均论述了战争影响重大,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所以一定要慎重。在九地篇和火攻篇强调战争的行动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即战争行动的衡量准则是利益。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作战篇中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这一段强调战争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对国家的经济影响重大,战争持续时间越久,经济付出越大,所以孙子说:“故兵贵胜,不贵久。”,产生了速战速决的思想,这样可以减少战争引起的经济损失。战争是为了获得利益,经济利益是利益中的一个主要部分;而战争本身又要付出成本,所以战争可以说是为了追求盈余的最大化,盈余=利益–成本,速战速决可以有效减少日费千金的成本付出,从而增加总盈余。
2.3.1.2 如何判断和创造合于利的条件
既然利益是战争行动的衡量准则,并且要做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那么如何才能判断什么是合于利,又如何创造合于利的条件呢?
答案是:情报优势。做到情报优势就可以产生决策优势,从而形成胜利的成果。孙子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不仅自己要做到知己知彼知环境,还要做到以各种方法迷惑敌人,使敌人不知己不知彼,从而产生更大的情报优势,进而产生更大的成果。
孙子兵法的重要原则就是创造情报优势,孙子在谋攻篇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己知彼才能用自己的优势打击敌人的弱点,从而产生更大的胜利成果。在地形篇中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论述地形等环境对战争的影响。他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强调仅仅知己知彼还不够,还要考虑天地这些对战争有影响的因素,才能获得胜利。在用间篇中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强调之所以能动而胜人,是因为知道敌人的情况,而这些情报的来源就是间谍。“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强调间谍的重要性,因为间谍清楚敌人的优势和弱点,如果间谍很有智谋,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兵力,避开敌人的优势,打击敌人的弱点,产生最大的成果,所以他说使用有智谋的间谍是用兵作战的要诀,整个军队都要依靠他们提供的情报采取行动。
如果双方都达到知己知彼知环境,那么双方的战争只会陷入残酷的战斗,双方将伤亡惨重,获得的利益很少。所以产生情报优势对战争影响重大。
有两种方法来增加情报优势,一是使自己获得的正确情报增加,二是使敌人获得的正确情报减少,这样就可以获得最大的情报优势。
增加自己获得的情报包括:
1)直接观察法,如行军篇中的相敌32法:“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2)间谍法,间谍是获取情报最重要的来源。用间篇包括5种间谍,五种间谍协同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成果。
3)试探和分析法:通过试探和分析可以获得敌人的情报,虚实篇论述为:“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广告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将试销引入了广告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用试验来验证广告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就在其他城市进行大规模复制推广;如果无效就改变策略直到有效。这样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就能知道消费者的想法(虚实),从而对消费者的关注点进行进攻。他在《我的广告生涯》中写道:“通过花费不高的实验,我们能够了解到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到。据此,我们可以不断调整我们努力的方向。……这大概是广告成功的唯一方法。靠猜测,50次中大约能有一次猜对,但是做实验,50次实验会50次告诉你该怎么做,应该避免什么。”他在《科学的广告》中写道:“通过试验活动,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而且廉价、迅速、准确。”巨人集团史玉柱的脑白金等的推广也是先在小范围试销直到策略成功,然后再在其他城市复制推广。
4)用向导得地利,孙子在军争篇和九地篇中说:“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用向导可以得到地利从而增加我方的力量优势。
减少敌人获得正确情报的能力有3种:
1)诡诈法,通过诡诈来迷惑敌人,孙子在计篇中论述了12诡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并说:“兵者,诡道也”,打仗本身就是一种诡道之术,通过迷惑敌人,使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而暴露和产生弱点,然后我方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通过诡道也可以隐藏我方的真正意图,然后就可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达到奇袭的效果。
2)反间和死间的迷惑,在用间篇中,通过反间和死间的协作,故意散布假情报,迷惑敌人,使其判断错误。
3)利与害的驱使,敌我双方都是趋利避害的,害就是成本和付出。通过利益诱使敌人犯错,通过害处驱使敌人不得不这样做,调动敌人,使敌人产生弱点而进行打击。在虚实篇说:“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在势篇中说:“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增加情报优势是目标,以上只是7种增加情报优势的手段,手段有多种,只要能达到目标的手段就是好的手段。
2.3.1.3 广义动量定理产生成果
《孙子兵法》的谋攻篇和形篇分别论述的是力量的类型和大小,势篇论述的是谋略方向,虚实篇论述的是作用点,军争篇论述了时间和广义动量,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增加力量F,选择合适的方向α,合适的作用点,增加时间t和选择合适的时机都可以增加成果MV。孙子兵法的这五篇是论述如何产生和增加成果的。
2.3.1.3.1 力量F与孙子兵法
1)力量F的类型与作战手段
孙子兵法在谋攻篇中论述了4种作战手段,分别是谋攻,外交,伐兵和攻城。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的手段是谋攻,其次是外交,再次是伐兵,最后是攻城。对于人类来说,终极的力量有三种,分别是知识,财富和暴力,知识是最高质量的力量,财富是中等质量的力量,暴力是最低级质量的力量,而谋攻以知识为核心力量,外交以财富为核心力量,伐兵和攻城以暴力以核心力量,所以谋攻最好,外交次之,伐兵和攻城最差。因为攻打敌人的城池,敌人有城池的地理优势和等待的优势可以增加自身的防御力量,而攻城方的力量并未增加,所以攻城的代价要比伐兵大。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战争的防御形式较强于攻击形式。”因为防御具有地形和等待之利,当力量不足以攻击敌人时,可以通过防守来增加力量,从而达到力量对抗的均衡。谋攻所付出的的成本最小,受益最大;外交次之,伐兵再次之,攻城所获利益最小,成本最大,这个可以通过广义经济学的利益–成本来分析。只有谋攻和外交可以达到全国、全军的目标,伐兵和攻城必定会有伤亡。在战争史中,有烛之武依靠谋略退却秦国,免于灭国之灾;苏秦和张仪在外交上分别推崇合众和连横,通过各国利害关系,在战国后期左右着六国和秦国的政局。伐兵和攻城的例子则难以计数。在现实战争中,这4种手段经常是结合出现的,合众与连横战略是外交的手段,但也要依靠高超的智谋才能分析出各国的利弊,从而通过利益推动自己的战略,通过害处来阻止别人的战略。
2)优势兵力获取胜利——以镒称铢
孙子在形篇中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镒比铢大)”,论述以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可以获得胜利。形篇中的形就是指军队的兵力。在谋攻篇中说道:“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论述不同的兵力对比下所应采取的措施,在兰切斯特法则和《战争论》中我们已经论述过,2倍的兵力足以击败敌人,3倍的兵力可保证敌人再无胜利的可能。在虚实篇中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也是要形成兵力对比优势,然后才能获得胜利。以优势兵力攻击敌人,不仅可以增加胜利的可能,并且还能有效减少自身的伤亡。
3)增加优势兵力的手段
除了通过情报优势产生决策优势,进而产生兵力优势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来增加自己的力量,减少敌人的力量。
利益驱使我军
通过利益的驱动,可以使将士增加努力的程度,从而增加自己的力量。孙子在九地篇中说:“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在非常时期可以通过更大的奖赏来激励兵士尽力。孙子在作战篇说:“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激发兵士对敌人的仇恨,给士兵以物质奖励,可以增加士兵的努力程度。
害处推动我军
通过害处迫使士兵不得不去努力,也能增加自己的力量。孙子在九地篇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将将士投入到最危险的地方,就能激发将士的生存危机,从而爆发更大的力量。在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中,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将士投入到最危险的地方就是为了激发将士最底层的生存本能,从而激发最大的潜力。
秦朝末期,韩信用背水阵,击败实力强大的赵国,用的就是《孙子兵法》中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通过背水阵,自断退路,将将士逼入不战则死的险地,激发了将士的生存欲望,爆发了更大的力量而打败赵国。
管理学上的危机管理的理论与此类似,许多企业在危机时爆发出更大的能力,而度过危机;相反,许多企业是在顺利时灭亡的。
改变衡量标准,改变决策
利益是决策的的标准,那么改变人们衡量利益的标准,就能改变人们的决策。孙子在九地篇中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虽然吴国人与越国人互相憎恶,但当同舟遇到危险时,也会互相救助,那是因为不得已不那样做。在遇到风浪时,吴人与越人的判断标准改变了,对方的存亡也关系到自己的存亡,存亡的判断标准强于憎恶的标准,所以他们改变了决策,互相救助。
在管理学上,日本稻盛和夫所创立的京瓷公司的哲学是将“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作为判断标准,这样就会超越个人的利益这个判断标准,超越部门之间的竞争矛盾,从而使企业所有人员的力量向同一个方向努力,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II》中写道:“IBM 的创办人托马斯·华特生常常给公司的员工讲述一个有关老人与野鹅的故事。有个老人傍湖而居,每年野鹅南飞避冬时,都会在那个湖边稍作停留。有一年冬天,因为寒流来袭,几只野鹅被困在那儿,没有食物。老人很同情它们,就每天喂一点东西给它们吃。从此,每年冬天,都有越来越多的野鹅聚集在那儿。很快地,一整群的野鹅都忘记了南移,整年留在湖边靠这位老人养活。到了某一年的冬天,老人过世了,再也没有人喂这些野鹅了,数百只野鹅就这么饿死了。老人的同情就是一种“小爱”。大爱是要抗拒帮助少数的诱惑,这样到最后才能拯救一个群体。”稻盛和夫强调要用更大的价值判断标准来决策行为,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约翰F.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也是希望将人们将利益的衡量标准从个人利益上升到国家利益这个标准,从而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反方面,通过改变人们的衡量标准,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二战末期,日本为了抵御美国军队的强大优势,挽救其战败的局面,组成了自杀式的神风特工队,采用飞机撞击美国的航母,企图达到以相对少的损失换取敌人更大的损失的目的。在训练特工队队员时,将死亡与最大的幸福灌输给这些队员,改变这些队员的价值衡量标准,将自杀式的进攻塑造成队员最大的幸福和选择,进而成功地在战争中推行了自杀式的进攻。
降低敌人的力量
即使不能降低敌人的兵力数量,通过降低敌人兵力所能产生的力量,也能降低敌人的整体力量。因为战争是广义动量的碰撞,不能有效参加战斗的士兵就不能有效产生成果。孙子在九地篇说:“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通过使敌人将士之间不能良好协作,也可以降低敌人的整体力量,从而增加力量的对比优势。
通过使敌人不能有效参加战斗,可以降低敌人的兵力优势。孙子在虚实篇中说:“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敌人的兵力虽多,但通过使他们不能参加战斗,那么他们的兵力优势就不能产生成果。游击战就是通过分散兵力,使敌人的优势兵力无法有效参加战斗,所以无法取得成果。
利与害驱动敌军
通过利益与害处调动敌军,使其暴露弱点,从而进行打击。孙子在虚实篇中说道:“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孙子通过攻敌必救的地方,迫使敌人与我军交战;通过利益诱使敌人偏离其方向而不能与我军交战。围魏救赵就是攻其所必救的战例。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孙子在九变篇中写道:“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要以祸患威逼敌国屈服,以各种他不得不做的事情来役使敌国,以各种利益诱使敌国归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要通过手段使敌人的战斗力MV最小化。以广义动量定理Fαt=MV来解释,让敌人将力量F和时间t用在役以业和利害所驱使的方向α上,从而使敌人用在作战方向α上战斗力MV最小化。
2.3.1.3.2 谋略α与奇正之变
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选择合适的方向α,可以增加成果MV。通过选择合适的谋略手段,可以获得胜利,孙子在势篇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兵法中的势就是指谋略方向α,孙子将其称为奇正。通过迷惑敌人,隐藏自己意图,就可以为奇袭创造条件。奇袭可以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目的。因为奇袭时敌人没有准备,不能有效参加战斗,敌人的兵力优势不能转化为成果优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就是对奇袭的描述。
2.3.1.3.3 作用点与虚实
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选择合适的作用点,可以增加成果MV。打击敌人的弱点,可以获得胜利。孙子的虚实篇主要论述的就是打击点。孙子在虚实篇中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和“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都是强调打击敌人的弱点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果。从系统思考的角度说,打击敌人的关键点,可以获得最大的成果,这个关键点不一定是敌人的弱点或最大的弱点。孙子在九地篇说:“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最有效的降低一个阵势严整的军队的战斗力,就是夺取这支军队最关键和依仗的有利条件。有的军队依仗的有利条件是人才,有的是武器。
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徐庶帮助刘备打了2次漂亮的胜仗。而刘备是曹操的竞争对手,曹操通过计谋将徐庶骗到自己的营帐。虽然“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不为曹操献一计,但曹操也达到了有效削弱刘备实力的目的。
拿破仑也重视人才,其重要的言论为:“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著有《战争艺术概论》的瑞士军事学家安托万•亨利•若米尼很受拿破仑的重视。
二战时,德国依靠其科学家发明的坦克和飞机用于闪电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科学家就是德国战斗力的关键有利条件。二战后期。美国的“阿尔索斯”的谍报队抢夺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并将他们安全地带回美国,进而确保战后美国的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学科能够快速发展。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造成日本30多万人伤亡,直接导致日本在二战中投降。美国打败日本所依仗的就是原子弹,而原子弹的核心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苏联为了获得原子弹的秘密,派遣女间谍玛加丽塔•科涅库娃接近爱因斯坦,她使爱因斯坦与其相爱,并从爱因斯坦那得到了研发原子弹的重要秘密。可见,减少对方的有利条件对战争胜负影响很大。
如何做到不让敌人打击我军的弱点呢?除了通过诡道等方式迷惑敌人,使敌人找不到我方的弱点外,快速的移动也可以有效避免被打击。孙子说:“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移动的靶子比固定的靶子难以击中,快速移动的靶子比移动的靶子难以击中,不规律快速移动的靶子最难击中。
2.3.1.3.4 时间t与军争
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增加时间t,可以增加成果MV。增加时间优势可以增加成果,孙子在军争篇中说:“后人发,先人至”,预先达到作战地点就有时间准备,从而以逸待劳,产生更大的成果。
选择合适的时机,也可以增加成果。孙子在军争篇中说:“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选择在敌人士气低落时进行打击,敌人的战斗力会减少,这样我敌力量的对比优势会增加,从而会增加我方所获得的成果。
2.3.1.3.5 广义动量MV与军争
广义动量MV是成果,也是追求的目标,在输入既定的情况下,增加广义质量M,广义速度V会减少;减少广义质量M,广义速度V会增加。孙子在军争篇中说:“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说丢弃辎重,粮食和战备物资储备减少了军队携带的质量,可以提高行军的速度去与敌人争利,但军队由于没有辎重,粮食和战备物资储备这些物资,军队也没办法生存。减少质量可以提高速度,但减少质量会威胁生存。以减少质量而提高的速度,其成果可能是负作用的。
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时,会经常在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产出速度进行权衡和取舍。降低质量而提高速度并不都是不好的。西班牙的阿曼西奥·奥尔特加·高纳的公司ZARA以提供质量稍低的服装,但快速供货而打败了众多服装厂商,并且创造了快速消费服装的这个市场。阿曼西奥·奥尔特加·高纳也因此一直排在世界富豪榜的前十名。同样做衣服快速消费的瑞典H&M公司的斯特凡·帕森和日本优衣库的柳井正都排在世界富豪榜的前列。
战争的本质是广义动量MV的碰撞,而碰撞的越是对方的弱点,则对方的损害越大。孙子在势篇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孙子所说的“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是说水的势能大,而使石头飘起来。这与广义动量MV是一样的。水不够多(M)不能激起漂石,水流速度(V)不快,不能激起漂石,这里说的势是水的质量与水流速度的乘积。在军事上广义动量MV中的M强调的就是增加兵力和集中兵力,而V则强调是速度。。“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强调的就是广义动量MV的作用点,这与力的作用点是一样的。“节”所指的就是弱点,就是要找到对方的弱点,然后全力进行打击。《五轮书》说“敌人之弱点务必洞悉,而后趁势彻底压垮。”对于雀鸟来说,弱点可能就是脖子。“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与《战争论》第2条原则“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是一样的,决定性打击点就是敌人的弱点。
孙子在九地篇也论述速度的重要性,他说:“兵之情主速。”,用兵的重点在于快速。
2.3.1.4 各种因素与战争的交互影响
战争是一个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过程,除了自身对战争的过程有影响外(广义动量定理),敌人的力量变化(九变篇),自己和敌人所处的位置(行军篇),不同地形因素(地形篇),各种战场情况(九地篇),特殊武器(火攻篇)的使用等,都会互相产生影响,我方通过诡诈,利益与害处等来驱使敌人,通过观察,向导和间谍等方式获得情报;敌人也同样会依靠这些手段来应对。战争是一个各种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种因素都会对战争产生影响,关键因素产生关键影响。
2.3.1.4.1 敌我双方的交互影响——九变篇
战争中敌我双方会互相使用手段来迷惑和欺骗对方,互相使用利益和害处来驱使对方,使敌人暴露或产生弱点,消弱敌人的力量,以便进行打击。所以有些利益不应该去争取,应该以全局的利益为衡量标准,而不是局部利益。孙子在九变中说:“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如果这些利益是敌人的诱饵,那么不要上当,如果这利益与全局利益有冲突,也要以全局利益为衡量标准,放弃局部利益,做到有所不为。
在企业管理上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有所不为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成果。企业家乔布斯说:“决定做什么跟不做什么同样重要。”他说:“对公司来说是这样,对产品来说也是这样。”他的一个过人之处就是知道如何做到专注。乔布斯回到濒临破产的苹果公司后,砍掉了大部分产品,只生产专业级的台式机,专业级笔记本,消费级的台式机和消费级的笔记本四种产品,结果苹果起死回生,再次回归高速发展轨道。
从有效产出的角度来说,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不会增加有效产出;相反,还会降低有效产出。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会浪费资源,时间,力量,并占用了空间,而这些资源本可以用在该做的事情上,而产生更大的产出。TOC理论创始人高德拉特在经典文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和丰田的TPS生产方式时写道这两个理论遵循的四个核心原则之一就是:“废除局部效率”。局部效率会增加库存,降低企业的有效产出;而有效产出指整个系统通过销售而获得金钱的速度。TPS系统迫使整个工业界改变对库存的看法,从视之为资产,变为视之为负债。
管理学家赫尔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中关于手段–目的链中写道:“某些目标必须依赖于其他更远大的目标才能发挥作用。这个事实导致目标的层级结构,每一层相对于其下层都是目标,相对于其上层又是手段。通过目的的层级结构,行为得以保持完整性和一致性,因为每个备选行动方案都使用综合的价值尺度,即‘最终’目的来衡量”。西蒙强调通过最终目标来衡量备选方案,保持行为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中间目标要服从最终目标。孙子强调的有所不为也是在说不要为了中间的目标利益而损害了最终的利益。
从广义经济学的角度说,做了该做的事情会增加利益,而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会降低成本,从而使盈余最大化。
孙子在地形篇也表达了要以全局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为重的思想,他说:“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保全百姓,符合国家利益是决策的最高准则,所以在现实中不符合这些利益的事情就不应该去争取,国君的错误命令也不应该被执行。从这两段话衍生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名言,就是因为前线的将领更了解战场的情况,比远在后方的国君更能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决策。
在战争中,打击敌人的弱点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成果,所以敌我双方均在寻求打击对方的弱点。为了减少自己弱点被打击的可能,则需要尽可能的有所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孙子在九变中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有所准备就不怕敌人的攻击,准备的越充分则越没有后顾之忧。有利的方面有助于增加自己的成果利益,不利的方面会增加自己的成本,所以要权衡考虑利益与害处,做出合适的决策。孙子在九变中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考虑到整体的利益,就不会因为局部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考虑到自己的弱点,就会有所准备,做到有备无患,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盈余。
2.3.1.4.2 环境对行军的影响——行军篇
在战争中,行军和舍营是不可避免的日常活动,在行军和舍营时占据有利的位置,可以利于进攻和防守,防止处于不利位置而被敌人打击,产生大的损失。孙子在行军篇中说:“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现代的军事武器,军事装备,后勤等已有了巨大的改变,行军和处军的环境也相应的有了巨大变化,从古代的陆战发展到海、陆、空的全方位战争,也从物理的地域发展到了信息战等,虽然古代的处军和行军的战术手段的指导意义已经不大,但其原理是相通的,增加处军和行军的优势,有利于获得战争的胜利。
2.3.1.4.3 地形对战争的影响——地形篇
地形对战争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地形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孙子在地形中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合理的利用地形可以增加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加我方与敌方的力量对比优势,增加胜利的可能。在1812年的拿破仑俄国战役中,拿破仑率领61万大军入侵俄国,俄国的兵力不到24万,拿破仑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俄国并没有进行正面的对抗,而是利用自己辽阔的地形,向腹地退却的同时实施焦土战略消耗法军,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发生了兵力对比的逆转,俄国成功的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总结说:“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是不可征服的”,而今军事的力量已经比1812年有了长足的发展,武器的性能更是产生了数量级的巨变,武器的射程和速度增加使“幅员辽阔”相对的变小了,从而地形的重要性在下降。地形的概念也应该有所扩展,不仅仅指自然的地形,也可包括地位,位置等等。孙子在地形篇中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知道环境的优劣情况,就可以选择合适的策略增加自己获胜的可能。
2.3.1.4.4 战场对战争的影响——九地篇
敌我双方的力量和地形等因素的结合就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战场,在不同的战场则应该采取不同的作战策略,比如进入死地,则不得不战,不战则亡。孙子在各种战场中提出了一般的指导原则“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快速的攻打敌人的弱点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果,而如果打击点是敌人所依仗的主要力量,则敌人则会失去战斗力,他说:“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这是系统思考的方法,打击关键点,产生关键的成果,这也是TOC制约理论的核心思想。打击敌人的关键点可以产生最大的成果,而提高自己的打击能力也能增加获得的打击成果。孙子提出了通过将自己的将士置于无所选择只能努力的环境中,就能激发将士的潜力,他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这一点我们在前文已经论述过。
2.3.1.4.5 特殊武器对战争的影响——火攻篇
特殊的武器和作战方式可以增加打击的效果,火攻和水攻在古代是一种不同于兵器的特殊武器,孙子在火攻篇说:“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火攻和水攻可以协助打击敌人。在过去的战争史中,毒气弹,生化武器,甚至原子弹这些特殊的武器在战争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美国二战时期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
2.3.1.4.6 情报对战争的影响——用间篇
关于情报对战争的影响,我们在“如何判断和创造合于利的条件”这一章已经论述过,此处不累述。
2.3.2 方向α与《战略论:间接路线》的基本原则
战略论:间接路线》的基本原则为:“
正面的原则
一、调整你的目的来配合手段。
二、心里永远记着你的目标。
三、选择一条期待性最少的路线。
四、扩张一条抵抗力最弱的路线。
五、采取一条同时威胁敌人几个目标的作战线。
六、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同时根据情况的可能变化来部署军队。
反面的原则
七、当敌人有所戒备时,决不要以你的重量投掷在一个打击之中。
八、当一次尝试失利以后,不要沿同一路线,或采取同一形式再次发动攻击。
从8条格言归纳出的基本真理为:要想成功,有两个主要问题必须加以解决——“颠覆”和“扩张”。一在实际打击之前,一在实际打击之后;而实际打击本身,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行动。除非你先创造出一个颠覆的机会,否则对于敌人的打击不会具有效力;接着除非你能在他尚未恢复之前,即扩张第二个机会,否则你这个打击的效力,也绝不会具有决定性。
所谓间接路线的战略,其目的就是要设法使敌人丧失平衡,以产生一个决定性的战果。
若是一个人沿着敌人所“自然期待的路线”,“直接”地向他的精神目标或物质目标进攻,则产生的常常是负面的结果。沿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结果足以巩固敌人的平衡,因而也增强了他的抵抗力量。
在多数战役中,首先使敌人在心理和物质上丧失平衡,常常足以奠定胜利的基础。”
李德•哈特强调创造颠覆和扩张两点。
1)关于创造颠覆:创造敌人的颠覆就是使敌人产生弱点,然后对这个弱点进行打击,这样所获得的成果更大,这一条与《战争论》中会战四原则的“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是同一道理的,但是《战争论》将决定性的打击点看成是既定的事实,而《战略论》强调要依靠谋略来创造这样的颠覆条件。
2)关于扩张:在打击敌人的颠覆后,要趁机扩张,这样可以增加胜利的成果。这一条与《战争论》中会战四原则的“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是相同的。追击已败的敌人,敌人的战斗力在溃败时迅速降低,而对比的战斗力优势变大,从而会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果。在追击敌人的过程中,敌人的兵力由于战斗力降低而被很容易击败,敌人的武器装备等很容易获得,从而有效降低了敌人的兵力和武器,减少敌人未来的卷土从来的能力和机会。
李德·哈特所强调的是使敌人丧失平衡,然后再进行打击。李德·哈特的间接战略是从反方向来看待战争,他的理论与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可以组成一个较完整的军事理论。而克劳塞维茨的会战四原则是战争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战争的目的是要用自己一方的力量来促使敌方屈服的话,那么克劳塞维茨主要强调如何增加自己力量和方法来获得更大的成果。将敌人这个目标的力量看成是既定的,只是增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最大的成果。而李德·哈特则是强调如何减少敌人这个目标的抵抗力量,从而使对比之下,我方的力量增大,这样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
战斗力量差额=我方战斗力–敌方战斗力
克劳塞维茨和李德·哈特2人都是要追求两方力量的最大差额,而克劳塞维茨强调增加进攻方的力量,从而增加力量对比的差额;而李德·哈特强调降低敌方的力量,从而增加力量对比的差额。军事上追求的力量差额的目标与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很相似。
利润=销售额–成本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说企业应该追求“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如果销售额减去费用剩下的就是利润的话,那么只要能够实现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作为结果,利润自然就会随之增加”。从而稻盛和夫创立了阿米巴经营模式。
以色列管理学家艾利·高德拉特说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赚钱,所以应该增加有效产出,减少运行费用和库存。
高德拉特所创的TOC制约理论可以用于生产,也可以用于其他环境,作者会在管理学通论中进行讲解。
2.3.3方向α与《战争艺术概论》的基本原则
安托万·亨利·若米尼所著《战争艺术概论》的基本原则为:“
克敌制胜的唯一方法,不是实施旨在威胁敌人交通线的机动,而是交战;为了打败敌人,必须采取坚决的战略,坚决把主力投到决定点上,力求对敌翼侧采取迂回包围,同时从正面进行闪电突击;当不可能从敌翼侧采取迂回包围时,则应从正面坚决突破,先将敌孤立分割成几部,然后予以各个击破;初战获胜后,应适时转入坚决连续的追击,以求全歼或彻底打垮敌人。”
《战争艺术概论》中将主力投入到决定点上和追击已败的敌人与《战争论》的第二条和第四条原则是相同的,与《战略论:间接路线》的创造颠覆和扩张的原则也是类同的。
《战争艺术概论》提出了两种打击手段,第一种为正面闪电突击和侧面迂回结合;第二种是分割兵力进行各个击破。这两种都是强调作战的方法α,而不是强调增加兵力F。第一种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与《孙子兵法》的“以正合,以奇胜”的思想是相同的,这样会形成夹击的效果,敌人需要应对两面或多面的进攻,而我方只需要应对前方的进攻就可以了。是否会获得夹击的效果还取决于包围范围的大小,这一点我们在战略包围与战术包围中提及过。如果包围圈过大,被包围的士兵并不需要应对多方的攻击,只需要应对一方的攻击即可,此时包围的夹击效果并没有实现。进行大范围包围时,包围力量薄弱,很容易被突围和分割而各个击破。当包围的范围合适时,被包围方的士兵要应对多方的攻击,导致士兵同时面对多个目标,火力方向进行分散,战斗力降低;而包围方的火力形成向心运动,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增加敌人的伤亡。进行包围是为了形成兰切斯特第二法则的状态。第二种作战方式是分割兵力,进行各个击破。分割敌人兵力,而集中自己的兵力进行击破,形成局部的兵力对比优势,趋近于兰切斯特第二法则,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果。
2.4 作用点与精确打击
选择合适的作用点进行打击,可以增加打击的效果,而打击点就是广义动量定理中的作用点。
在《战争论》,《孙子兵法》和《战略论:间接路线》中都论述了打击敌人弱点的重要性,而战争论中更多强调的是力量的重要,《孙子兵法》和《战略论:间接路线》更多强调谋略的重要,而以强调打击点的理论学派正在形成和发展,虽然至今还没有代表作品出现。
精确打击可以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成果,在战术执行上,精确侦查,精确制导的武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管理学上,作用点的理论则发展的更快些,《定位》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选择合适的作用点,它是企业营销史上的一个革命。
2.5 时间t和《论持久战》
竞时派就是创造时间优势,包括时间长短的对比优势和时机优势。
《论持久战》的主要原则是:由于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在战斗时,力量强的一方会获胜。而抗日战争前期的形式是敌强我弱,如果进行决战就会失败。所以此时应该避免决战,从而否定速胜派。现在的力量对比是敌强我弱,我方想要胜利,需要达到我强敌弱的力量对比,从而进行决战,获得胜利。
增强我方力量有两种,一种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一种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内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因素。使国内人民大联合的方法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政治动员是动员一切力量的手段。
减少敌人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这是一种被动的手段;一种是我方主动采取手段使其减少,手段又包含两种,一种是有利的时刻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进行歼灭战;另一种是不利的时刻,分散兵力进行消耗战。通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我方的力量逐渐增强,敌人的力量逐渐减弱,从敌强我弱到力量均衡,最后达到我强敌弱的状态,此时进行决战,战胜敌人。
力量是决定胜负的最基本因素,文中说:“速胜论者则不知道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在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起一定的变化以前,就要举行战略的决战,就想提前到达解放之路,也是没有根据的。”而现状是敌强我弱,所以要采取持久战的战略,不与敌人进行决战,分散兵力保全实力。为了要获得胜利,就需要达到我强敌弱的目标。
《论持久战》将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为:“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个第二阶段,也许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敌我力量对比将发生巨大的相反的变化,中国将逐渐上升,日本则逐渐下降。那时中国将脱出劣势,日本则脱出优势,先走到平衡的地位,再走到优劣相反的地位。然后中国大体上将完成战略反攻的准备而走到实行反攻、驱敌出国的阶段。”三个阶段为第一阶段的敌强我弱的现状,中间状态的双方力量均衡,到第三阶段的目标状态的我强敌弱。由于敌方力量强于我方较多,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达到我强敌弱的状态。而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差距大小s,我方力量的增长速度v1和敌方力量的增加速度v2(物理学的追及问题)。需要的时间为t>s/(v1-v2)。
实现从敌强我弱到我强敌弱有两种手段,文中说:“一切想要缩短战争时间的人们,惟有努力于增加自己力量减少敌人力量之一法。”
增加自身力量在两种,文中说:“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前两个条件是增加自身力量,第三个条件是减少敌人的力量(被动减少的)。增加自身力量的两种条件中,中国人民大联合是主要因素,而“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是达到人民大联合的手段,政治动员则是达到动员一切力量的手段。文中如此写道:“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与《战争论》会战四原则的第一条原则是相同的。
减少敌人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上边提及的敌人力量由于自身原因被动减少,一种是由于我方通过歼灭战和消耗战两种方式使其减少,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是实现歼灭战和消耗战效果的战斗形式。文中说:“给敌以歼灭和给敌以消耗,只有这种决战才能达到目的,每个抗日军人均须坚决地去做”。在有利的时候进行歼灭战,在不利的时候进行消耗战来减少敌人的力量。文中说:“抗日战争的正确要求应该是:尽可能的歼灭战。在一切有利的场合,每战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包围迂回战术——不能包围其全部也包围其一部,不能俘获所包围之全部也俘获所包围之一部,不能俘获所包围之一部也大量杀伤所包围之一部。而在一切不利于执行歼灭战的场合,则执行消耗战。对于前者,用集中兵力的原则;对于后者,用分散兵力的原则。在战役的指挥关系上,对于前者,用集中指挥的原则;对于后者,用分散指挥的原则。这些,就是抗日战争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集中兵力歼灭敌人与与《战争论》会战四原则的第二条原则是相同的,只不过弱小的一方没能实力将力量投入到决定性的打击点上,只能依靠数次局部的兵力优势来积累每一次小的优势,以期较小优势积累到力量对比的反转。
最终达到第三阶段我强敌弱的力量对比状态,通过决战来战胜敌人。
《论持久战》强调时间t对力量增加的重要性,如果我方力量增长的速度大于敌方,时间则对我方有利。即使现状是敌强我弱,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也会达到我强敌弱的状态。
李德•哈特在《战略论:间接路线》中强调时间t的对比优势:“足以预防我们犯一种基本错误,也是最普通的错误,那即是:使你的对手,有自由和时间来集中他的兵力,而用以对抗你的集中兵力。”从广义动量定理Fαt=MV的角度说,战争是为了产生比对方更大的成果MV,如果可以利用时间优势,就可以产生更大的成果。奇袭产生有利结果的一个原因也是出其不意,从而敌人没有时间t去准备,而我方是有时间准备的,从而产生了时间t的对比优势。
除了时间t有长短的这个属性外,时间还有一个属性是时刻,发生的时刻不同,产生的成果也不同。在《曹奎论战》中,曹奎强调在敌人三鼓时才进行进攻,此时敌人的士气衰竭,从而可以比一鼓和二鼓时进攻产生更大的成果。
所以在时间t上,有竞时战略,而竞时战略又包含了竞争时间长短和选择合适的时刻两个战略,它们都能增加成果MV。
2.6 质量M与《制胜的科学》的基本原则
增加广义动量M,可以增加成果MV。广义动量M是数量n与质量m的乘积,所以广义动量M可分为两个战略,数量最大化战略和竞质战略,增加数量n和质量m都可以增加成果。
2.6.1 数量n与数量最大化
数量n与力量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力量越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产出的数量越大。数量n是成果的一部分,数量最大化也可以称为产出最大化。如果将子弹的射出量作为成果,那么增加人数和增加人均射出量都可以增加子弹的射出总数量。改变武器也可以改变产出的数量,日本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说道:“既有双刀,为何不用双刀,武器尽出,胜算大矣。”,这是“二天一流”的核心。增加了武器的使用数量,会增加自己的战斗力,从而增加了自己的武力产出。日本丰田汽车的丰田管理方式中的多能工强调的就是产出最大化。
2.6.2 质量m与竞质战略
增加质量m可以增加成果nmV,《制胜的科学》强调的是增加产出的质量m可以增加成果。在战争中,射中敌人的命中率可以看做是射击的质量,执行命令的执行程度可以看做是执行质量。苏沃洛夫通过强调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和铁的纪律,来增加士兵的单个产出质量,从而增加军队整体的产出质量。
苏沃洛夫所著《制胜的科学》的主要思想观点是:
一、人是制胜的决定因素,因此应当把人置于优先位置来考虑,要注重战前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和实行铁的纪律,使每个士兵确信自己有力量,勇敢向前。士兵这一名称理当包含军队中的所有人,上至最高级的将军,下至最低层的火枪兵、骑兵和步兵,这些人无例外地都要经受严格的训练。要使士兵成为本领高超的战士,成为自己祖国的可靠卫士,就应该懂得如何训练,如何作战。
二、战略行动的基本方法是进攻,无论是对不设防的野外,还是设防的城堡,都要坚决进行进攻。“军事学术之真谛,是从敌人最要害的部位直接进攻敌人,而不是采取间接的迂回方式接近敌人。只有的勇敢的进攻才能制胜”
三、战术的基本原则是:“观察”、“快速”、“猛攻”。观察的实质是要善于判断敌情和地形,及时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快速是要求部队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突然性。
四、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退敌人是失败,而消灭敌人才是胜利”。集中兵力兵器于决定性的方向上,分批消灭敌人,而不要把部队分散布成警戒线。
五、战争中没有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固定原则,一切都要根据敌方特点,以及难以预料和变化多端的条件而定。
《制胜的科学》大部分篇幅是介绍如何进行训练,书中强调了人的重要性,所以强调了消灭敌人的重要,而不仅是打退敌人。
在经济学上,诺贝尔奖获得者加里·S·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是席卷60年代经济学界的“经济思想上的人力投资革命”的起点。
2.7 广义速度V与兵贵神速
增加速度V可以增加成果MV。
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郭嘉说:“兵贵神速”。
孙子在九地篇中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意思是说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拿破仑说:“军队的力量与力学中的动力相似,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快速的行军,能够提高军队的士气,足以增加取胜的机会。”
李德·哈特在《战略论:间接路线》中写道:“法国大革命时,法军每分钟走120步,而他们的敌人坚持每分钟走70步的传统。法军可以迅速的调动,随时把打击的力量集中在选定的要点上,用拿破仑惯用的术语来说,就是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上,都可以实行“质量乘速度”的原理。”
德国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创造了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快、奇、集中。古德里安也因此与曼施坦因、隆美尔被后人并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富勒在《装甲战》中写道:“部队摩托化和机械化的优点就在于:以节省时间来缩短空间,换言之,我们运动的速度越快,我们所要防御的地区范围就越小。在战略上,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正如战争历史一再表明的,只在短时间内停留在一个地点的部队,要比长时间(二十四小时以上)停留在同一地点,兵力比之大九倍的部队对战争的作用更大。”
郭嘉,孙子,拿破仑,李德•哈特,古德里安和富勒6个人都在强调军队速度的重要性,提高军队的速度就可以增加获胜的成果。在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αt=MV中,MV指成果。而在军事上增加军队的反应速度V时,即可增加成果MV。
闪电战的3要素是快、奇、集中。快指速度快,敌人没时间准备,相对于敌人我方增加了时间t;奇指α,奇袭,对手没有准备,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果;集中指增加力量F,即可增加成果。
而如果增加军队的速度V,可以有效增加军事成果MV,那么是不是只要增加速度就是有利的呢?
孙子在军争篇中说:“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孙子说丢弃辎重,粮食和战备物资储备减少了军队携带的质量,可以提高行军的速度去与敌人争利,但军队由于没有辎重,粮食和战备物资储备这些物资,军队也没办法生存。
减少质量可以提高速度,但减少质量会威胁生存。以减少质量而提高的速度,其成果可能是负作用的。
2.8 空间s与战争地形
战场除了陆地,还包括海上和空中的战争。力量在时间上的积累作用是动量定理,而力量在空间上的积累作用是动能定理。动能定理的公式为W=Fs=1/2mv2。《战争论》,《孙子兵法》和《战争艺术概论》等军事理论都是描述的战场都是陆地,而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首先系统的论述了海上战场的战争;杜黑的《制空权》首先系统论述了空中的战争。战争的基本理论在陆战,海战和空战是同样适用的,只是每一个战场有着自己的特点而已。从自然地理上看,空间战场可以分为陆地战争,海上战争和空中战争。而空间战场的概念也在扩展,网络战争,信息战争,甚至头脑战争都在扩展空间战争的范围。
在商业上的,市场的战争也是空间战场的扩展,定位理论将消费者的头脑视为营销的战场。
2.9 系统思考与《绝对武器》
《绝对武器》开创了一个新的理论流派,战争从主要为互相毁灭到相互威慑和制衡的理论,从力量的对抗到力量的制衡(系统思考中的负反馈)。伯纳德·布罗迪说:“原子弹是一种“绝对武器”,它不仅具有史无前例的巨大摧毁力,而且对传统作战方式和国防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核武器威力巨大,难以防御,一旦各国开始核战争,那么战争会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甚至毁灭整个世界。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木棒和石头。”二战以来世界的相对和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与大国之间的相互制衡有很大关系。
《绝对武器》主要阐述了相互威慑理论的原则。后来,这一理论曾一度被作为美国的核战略原则。该书认为,核武器是一种无法防御的绝对武器,它的出现,将使战争从人类世界上完全消失,或至少必须消失。该书还认为,在核攻击面前,不存在任何防御手段,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必将在核报复打击下同归于尽。
大国之间的相互制衡是当代世界大国的主要军事战略,核武器的出现使得世界大战不存在任何赢家,只有毁灭。相互制衡与系统思考中的负反馈是相同的,它能保持整个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10 系统思考与信息战
信息越来越重要,未来的军事理论会形成系统的信息流派。力量的终极来源有三种,暴力、财富和知识。暴力(体力)创造了农业时代,财富(金钱)创造了工业时代,而知识创造了信息时代。社会的核心力量从暴力到财富,最后向知识发展,知识是当代的核心力量,因此未来的战争必定是以知识为核心的信息战争。在管理学中,赫尔伯特•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管理决策理论,决策理论的基础就是信息。在军事理论中,《孙子兵法》使用了用间篇一个章节强调了信息的重要性,孙子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孙子强调信息优势可以获得战争的胜利。
2.11 五种手段与战争
学习,合作,创新,交易和竞争是获得战争成果的5种手段。士兵通过学习增加自己的战斗力,从而可以增加战争的成果。士兵之间通过合作产生更大的战斗力,陆海空三军的合作可以增加战争的成果。武器的创新影响着军队的战斗力,坦克的创新产生了《装甲战》,飞机的创新产生了《制空权》,原子弹的创新产生了《绝对武器》;美国二战时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直接导致日本投降,加快了二战的结束。军队通过交易来获得武器和物资,战败国通过利益出让来交易不被继续侵略。敌对双方通过各种形式的竞争来争夺利益。五种手段可以增加战争的成果。
3 战争的影响
战争是敌对双方互相毁灭的过程,不仅能毁灭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更是毁灭了创造人类文明本身的人类。战争中投入的力量越多,持续时间越久,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性越大;武器性能数量级上的进步足以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甚至毁灭整个人类。现代绝对的战争没有赢家,只有一同毁灭。战争将力量和时间用在了毁灭而不是产生新的成果上,战争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化。
4 军事原则的总结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它的目的是获得利益。战争的本质是广义动量的碰撞。获得利益的手段包括谋攻,外交和作战,以暴力为主要力量的作战是主要手段。
战争的基本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F使用正、奇作战方式(方向α)在同一时间t,打击敌人的关键点(作用点),从而兵力的对比优势逐渐扩大,形成正反馈效应,最终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果。如果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F,那么就应该避免会战,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积累兵力优势到绝对兵力反转再进行会战;使用奇袭α,可以出其不意,达到增加打击的效果;尽可能增加自己准备和打击的时间t,而减少敌人准备和打击的时间,创造时间优势,增大打击成果;如果敌人没有弱点,则通过队形变换,利益引诱,间谍,情报等诡诈(方向α)手段,使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暴露自己的弱点,然后对弱点(作用点)进行打击,弱点越关键,打击的成果越大。
战争是一个互相毁灭的过程,越趋近绝对战争,双方的损失越大。战争本身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化,是竞争的极端形式,应该尽力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