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用例的八大要素
- 1. 用例编号
- 2. 测试项
- 3. 标题
- 4. 重要级别
- 5. 预置条件
- 6. 测试输入
- 7. 操作步骤
- 8. 预期结果
-
- (1)预期的界面表现
- (2)预期的功能表现
1. 用例编号
和其他编号一样,测试用例编号是用来唯一识别测试用例的编号,要求具有易识别和易维护性,用户可以很容易根据用例编号获取到相应用例的目的和作用,在系统测试用例中,编号的一般格式为A-B-C-D
这几部分的作用分别如下:
A:产品或项目类型,如CMS(内容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B:一般用来说明用例的属性,如ST(系统测试)、IT(集成测试)、UT(单元测试)
C:测试需求的表示,说明该用例针对的需求点,可包括测试项和测试子项等,如文档管理、客户投诉信息管理等。通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格式调整为C-C1的格式,如客户管理-新增客户,其中客户管理为测试项C,新增客户为测试子项C1。
D:通常用数字表示,并且一般用三位顺序性数字编号表示,如001、002等。
用例编号示例:CRM-ST-客户管理-新增客户-001
2. 测试项
测试项即是测试用例对应的功能模块,其包含了测试项、测试子项,以及该用例所属的功能模块。以上述的客户管理-新增客户为例,往往一个测试项下会包含若干测试子项或测试用例,因此测试项一般可定义到测试子项级别,这样更便于识别测试用例所属模块及维护用例。
3. 标题
测试标题是用来概括描述本条测试用例的关注点,原则上标题不可重复,每条测试用例对应一个测试目的。例如,输入包含特殊符号’的客户名称,提交新增信息,验证单引号SQL注入是否屏蔽。
4. 重要级别
重要级别是测试用例重要性的体现,可以根据测试用例的重要级别决定测试用例的执行顺序,一般将测试用例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具体的级别可以根据需求的优先级来确定,在一个测试项中,级别为高的测试用例数量往往控制在一个左右,通常从功能风险、功能使用频率、功能关键性等几个因素来考虑用例重要级别设置,高级别的用例越多,预测试项目就越多,就越不利于测试的执行,这样设置重要级别也就没有意义了。
5. 预置条件
预置条件就是执行该条用例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如果预置条件不满足,则根本无法执行本条测试用例。预置条件在实际确定的过程中,往往选择与当前用例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条件,例如当某个功能A或流程的输出直接影响下一个功能或流程的工作时,可称A是下一功能或流程的预置条件。
预置条件选择的正确与否,可能会影响测试覆盖率、通过率的计算,从而影响停测标准的执行。
6. 测试输入
测试执行时,往往需要一些外部数据、文件、记录驱动等,例如,新增客户信息时,需要客户姓名、联系电话、通信地址等,这些内容构造的测试数据即被称为测试输入。
7. 操作步骤
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功能需求,设计用例执行步骤。操作步骤描述执行人员执行用例时,应遵循的输入操作动作,编写操作步骤时,需明确给出每个步骤的详细描述。
8. 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来源于需求规格说明书,说明用户显性期望或隐性需求。预期结果作为测试用例最重要的一部分,需明确定义。在编写预期结果时,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预期的界面表现
执行相关操作后,被测对象会根据测试输入做出相应,并将结果展现在软件界面上,用例预期结果中可包括此部分的描述。
(2)预期的功能表现
通常从数据记录、流程响应等几个方面关注预期功能表现,如输入正确数据格式的用户信息,单击“新增”按钮,数据库插入相关记录,并且在用户列表中正确显示该用户概要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被测对象根据输入所做出的响应,一定要描述清晰。通常情况下,一条测试用例,仅描述一个预期结果或主题明确的相关结果,不要一条用例描述若干事情,期望若干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