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实是什么意思(荆扬宴安户口殷实读音怎么读)
《七年级历史最新版》(上)第四册深圳生活网单元复习大纲
单元4魏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
【课标】知道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了解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发展。通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初步认识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了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初步了解书法。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度和农历。
第十六课三国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三国鼎立的形成
1.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200年)
(1)目的:称霸北方。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3)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曹操与孙柳赤壁之战(208年)
(1)原因:曹操要统一全国。
(2)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了曹骏。
(3)影响: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
(4)曹操战败的原因:曹骏不习惯水战,水土不服;曹操骄傲,轻敌;刘连军的战术是正确的。
3.三国鼎立的形成
(1)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都在洛阳。
②221年,刘备建(蜀)汉成都。
(3)222年,孙权建吴,杜建业。
二。三国的发展
1.魏:大兴水利。
2.舒:改善民族关系。
3.吴:造船业发达,海外贸易发达;派魏文的舰队到益州(今台湾省)。
第17课西晋的暂时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部迁徙
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1.三国灭亡顺序:蜀(被魏灭)、魏(被西晋废)、吴(被西晋灭)。
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燕(金武帝)废除西晋魏健,定都洛阳。
3.西晋统一全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二、西晋的衰亡
1.原因:统治腐朽;对少数民族暴政;实行分封制。
2.衰落迹象:八王之乱(晋惠帝在位时)。
3.亡:316年,内迁的匈奴灭西晋。
第三,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迁徙
1.五胡:匈奴、鲜卑、羯、边、羌。
2.影响:促进民族融合。
四、十六个国家
从西晋灭亡到5世纪初,北方各民族建立了15个政权,加上西南的程汉,合称为十六国。其中彝族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发展
一、东晋的兴衰
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是健康的。政权特征:国王(领导家族)和马共享天下。
3.东晋盛世:淝水之战打赢前秦后,局势相对稳定,江南“小康殷实”。
4.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0年,东晋灭亡。
第二,南朝的政权更迭
从40年到589年,中国南方先后出现了宋朝(疆域最大)、齐、梁、陈四个朝代,以建康为都城,统称为南朝。
★三。江南发展
1.江南发展的原因(经济发展)
(1)北方人移居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2)战争少了,稳定多了。
(3)优越的自然条件。
(4)移民和本地人一起工作。
2.结果: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第十九课淝水之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前秦东晋(383年)淝水之战
1.原因:苻坚为了灭东晋统一中国。
2.结果:东晋以少胜多。
3.影响:前秦覆灭,北方再次分裂混战。东晋局势比较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4.与水脚下的战斗有关的成语或典故:甩鞭子,断流,紧张,紧张。
5.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5世纪末)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49年,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2.改革的原因(目的):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学习和接受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北方的治理。
★3.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减少改革阻力)。
(2)汉化——使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族通婚。
附:(1)安的朝代(政权),曾今定都:西周、西汉、辛、先秦、隋、唐。
(2)曾是深圳生活网都城洛阳的朝代(政权):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
(3)曾在今南京建都的朝代(政权):(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明、太平天国、民国。
★4.改革的作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北魏的实力。
第三,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1.表现:北方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日常生活、文化习俗、心理认同等方面相互交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甚至相互融合。但是,总的趋势是少数民族越来越中国化。
2.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十课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科学和技术
1.农学:贾思勰的《齐民舒窈》是中国最早的完整的农学著作。
2.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力学):
(1)刘辉,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得到=3.1416。
(2)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圆周率;制定大明历;南车、水车、千里船制造。
第二,艺术
1.书法
(1)钟毅创造楷书书法。
附: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铭文(钟鼎文,铭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2)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行书。其书法特色:“飘如云,装如龙”。
(3)北魏的渭北字体。
2.绘画
(1)顾恺之《女史散文》《洛神赋图》。
(2)山水画初具规模。
3.石窟雕塑
(1)原因:佛教盛行,统治者是为了弘扬佛教。
(2)代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