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腾讯拟推出个人微信云存储付费服务,微信聊天记录有望实现云端备份和恢复。消息一出即引发热议——除了对于该功能是否必要的讨论,还有网友担心隐私安全问题。

对此,专家对南都·隐私护卫队表示,微信推出该功能可能是为了“尝试和放风”。一旦确定推出,除了要取得用户充分、明确的同意,还需在隐私政策中对此作出明确约定,避免用户对内容的控制权与内容治理的相关法规发生冲突。

截至发稿前,微信并未就上述功能作进一步回应。

为什么推出付费服务?

据《中国日报》报道,该服务可能采用年付费方式。苹果用户或在180元/年左右,安卓用户或在130元/年。但该费用具体可以存储多大容量的数据尚未得到确定。知情人士表示,当前该项目仍在最后推动中,具体细节未最终敲定。

南都·隐私护卫队了解到,目前微信仅支持将聊天记录迁移到另一台设备或备份聊天记录到电脑上。那么,推出云端存储功能的目的是什么?

“微信拟提供云端备份的功能相当于是一项云盘服务,从商业角度来讲是一项个性化服务,可增加用户粘性。”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吴沈括指出。

另一方面,就微信的生态模式而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蒋洁认为,微信本身不直接盈利,更多扮演的是媒介和导流的角色。所以尽管微信以前就有能力推出云端备份功能,但没有这么做。

目前微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小程序、公众号和朋友圈广告变现,以及公众号认证,微粒贷、理财通等金融服务。然而,随着对数据、小程序、广告推送等的监管趋严,头部企业平台责任的加大,蒋洁表示,上述盈利模式必然受到更多的约束和管控。“从商业逻辑的角度讲,微信可能有必要开拓针对终端用户的付费服务。”

在她看来,微信拟推出付费的云端备份功能有可能是一种“尝试和放风”,看一下社会反应,评判是否可做。如果可以的话,未来或将慢慢开发其他收费功能,“但基础功能如聊天功能不可能收费”。

云备份和可携带权有关系吗?

前不久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提出了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的概念,规定个人有权向个人信息处理者查阅、复制其个人信息,也可请求将个人信息转移至其指定的个人信息处理者,符合国家网信部门规定条件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提供转移的途径。

吴沈括认为,云端备份与可携带权没有必然联系,可当作实现可携带权的一种技术方式。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丹君也对南都·隐私护卫队表示,个人信息可携带权是一种数据权利,而云存储是一种信息存储方式,两者是不同维度上的概念。

她进一步解释,可携带权设立的目的在于打破平台间的垄断,微信聊天记录云存储则更多地出于产品功能完善和盈利的考量,两者目的有所不同。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所规定的可携带权的客体尚不明晰,微信聊天记录是否可成为可携带权的客体还有待讨论。“如果算的话,云存储可作为实现可携带权的一种途径。”

隐私安全如何保证?

对于该服务,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有网友认为没有必要性,删除聊天记录可作为跟过去告别的一种形式,“聊天记录放那么久干什么,适时断舍离不好吗?”

也有网友认为,聊天记录云存储功能“还真有必要,但收费就有点不好了,这应该是基础功能。”该网友还说,现在都不敢清理微信聊天记录,占的内存越来越大。

一旦“上云”,如何确保用户的数据隐私安全和服务质量便成为关键。因此,不少网友担忧该功能存在隐私安全问题。

对此,吴沈括表示,提供服务时,平台首先需要取得用户充分、明确的同意,其次需要遵守国家相关的内容治理要求。他强调,如果平台基于上述要求删除某些违规信息,可能导致用户对内容的控制权与内容治理的相关法规出现冲突。平台需要在隐私政策中对此作出明确约定——例如“平台对用户授权的内容给予全面的、完整的保护,不可随便删除,但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除外”。

在安全问题上,吴丹君表示,平台需做到技术和制度的双重保障——既要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又要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划分数据访问权限,全面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

“云存储服务没有绝对的数据安全,只能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则此时权责分配就非常重要。”吴丹君表示,当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时,若云服务提供者已充分履行网络安全保障义务,其所承担的责任亦应相应减轻。此外,云服务提供者还可通过网络安全保险等措施进一步降低风险。

文/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尤一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