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易经》中,“七”是变化和重生的数字。《易经》:“复道,七日天复天。”七是阳的数,也是天的数。天地间的阳气消失后,七天便可复活。这就是天地之道,也是阴阳循环的原理。“七”还具有神秘的色彩,如天空中的“七星”,人类情感中的“七情”,色彩中的“七色”,音乐中的“七音”,诗歌中的“七韵”,人体中的“七孔”。“七”也是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教育从7岁开始,青春期从14岁开始,身体在21岁完全成熟。在民间,七个数字是分阶段的。在计算时间时,“七七”往往是结束和重生。7月是吉祥和孝顺的月份,而14日(2月7日)是“7”的循环次数。古人选择在七月十四日(七月的一半)祭祖,这与“七”的轮回次数有关。

2. 这个节日起源于“七月初”农耕丰收的秋天祭祖。“半月”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祖先崇拜和丰收祭祀。在古代,人们经常依靠神的保护来获得农业的丰收。祭祀祖先的季节有春、夏、秋、冬,但初秋的“秋味”非常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祭祀祖先和死者的仪式。他们首先向神灵献上应季的美食,然后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祷来年有个好收成。

3.“七月半”原本是古代民间祭祖的节日,但被称为“中元节”,源于东汉以后的道教。道教有“三元论”。“天官受元朝之福,地方官受元朝之赦,水官受元朝之解。”在佛教中,7月的半月被称为“玉兰节”。到了唐朝,统治者崇拜道教,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节”定名为节日。该节日于7月15日举行,从那时起就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