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头条网友质疑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还没有网络的时候,是怎么了解和学习IT和电脑知识的,当时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电脑报》。

那个时候,《电脑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期都是一顿“饕餮盛宴”,有最新的硬件、软件行业动态,新品介绍、产品评测,软件操作使用技巧、读者问题解答,幽默、漫画,甚至还有网络文学等等,偶尔里面还附赠一些大厂定制的精美广告插页,每一期我都读得津津有味。

当时在学校学的知识还是DOS,当时已经有Windows3.1,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已经完全脱节淘汰了。所以严格来说,我所有的电脑基础知识都是从电脑报上学习的,有一段时间特别迷恋这些,对各家厂商产品的参数倒背如流,就像现在对小米手机一样。

当时我所在的地方很偏远,只能在一个私人的小报摊上买《电脑报》,离我所在的地方有十几里路程,我每次都是步行去,一般情况《电脑报》星期天能到,所以星期天下午我去,来回需要半天,走三十多里路。

但是,有时候《电脑报》星期天能到是没准的,也就是我去了,报纸还没到,要推迟到第二天才能到等等,那样我就会白跑一趟,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当时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上机机会,学样一个星期三四堂电脑课,有时是空讲理论不上机的,这是最大的短板。

而电脑太贵,肯定是买不起的,后来我想了一个折衷办法,托外地亲戚帮忙买了一个键盘,当时我们本市还没有电脑城,只有附近的地级市才有,有上百里远,别人帮忙买个键盘也是个很大的人情,不像现在什么都可以网购。

收到后,我爱不释手,对着键盘昏天黑地地练习拆字根,练指法,和武侠电视剧里面修炼神功真的没有什么区别,大概整整苦练了一个月才掌握了不需要看键盘的所谓“盲打”,三个月才能不假思索地拆字打字。

后来,有段时间我在学习操作注册表,这个是必须上机实际操作才能掌握的,所以我又在为上机发愁。有一次我路过一个比较大的居民小区,发现里面有一个小型股票交易室,有两排,大概有十台电脑左右,面向那个社区内部的居工民,不收费,人人可用。

于是我趁着人少的时候,带着书混进去上机操作,后来有一次被里面管理人员发现了,以为我是在故意搞破坏,或者是想偷东西。

他们对我破口大骂,我带着书仓皇而逃,那个管理员带着很多人在后面追打,我好不容易才逃掉,之后大半年我再不敢到那个地方附近去。

我二十来岁的时候,已经是奔三时代了,街上有网吧了,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崇拜会装机的人,我也想掌握这门技能,但是由于接触机会非常少。

后来我想办法弄到了一块别人淘汰的坏的英特尔815主板,白天晚上都在仔细观察,研究线怎么接,晚上上床关了灯之后,已经完全看不见,我仍然会用手一遍一遍地摸这块主板。

我当时对自己的要求是,随便摸到主板上的某个部位的元器件或者接口(比如网卡芯片、声音芯片、BIOS芯片、比如PCI接口),要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知道它是做什么,是什么用途,相应部位的线应该怎么接,如果反应不过来,我就会马上开灯,搞清楚再睡。

在头条上总是有朋友感到好奇,每天有那么多黑粉质疑嘲笑,我的容忍度为什么如此之高,毅力如此之顽强?因为这些相对于我当年经历过的各种苦难来说,真的不值一提,什么都不是,我在学习电脑和开发的过程中所经历过的各种困难和苦难,还远不止这些。

最后再回到《电脑报》的话题上来,虽然它目前还在,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已经开始衰落了,现在版面越来越少,知识干货也越来越少。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好事,因为它向全民推广、普及计算机的使命和任务已经成功完成了,不需要了。

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没有掌握好一些转型、拓展业务的机会,让自己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这一点有点令人唏嘘。

今天我又看了一下《电脑报》的官网,仍然还在,仍然活得非常有个性、有坚持,很倔强,像极了少年时的我,“我们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不忘初心,秉公直书;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管是处在哪个年纪段,不管具体在做什么,只要定下目标,我就会愈挫愈勇、一往无前,,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