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臂续命。
今天的乱局是东芝(US.TOSYY)自1875年创立以来从未见识过的。
这家原名“芝浦制作所”的企业,就设立在今天东京滨松町附近。人们从这里乘坐单轨去羽田机场时,依旧能看到高耸的东芝大楼。
1939年,芝浦与东京电气公司合并,成立了东京芝浦电气公司,1984年才改名为东芝(TOSHIBA)。以2000年时间为划分,东芝的表现可谓截然不同。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是当之无愧的“日本骄傲”,在日本制造业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0年以后,东芝却陷入了营收停滞、业绩下滑、管理层频繁更换的困局之中。
2022年2月7日,有媒体报道称,东芝公司将分拆成两家独立的公司,分别专注于基础设施服务和包括半导体在内的设备业务,并且出售非核心资产。根据笔者了解,包括半导体在内的设备业务将被分拆上市,而基础设施业务仍然归东芝所有。
日本媒体将东芝的分解称之为“解体”。消息传出后,东芝股价当日在东京交易所反弹最高上涨4.5%。东芝泰格股价最高飙升15%,创下自2016年以来的最大涨幅。
虽然近些年一直靠“变卖家当”来维持生计,但曾经的辉煌让东芝无法接受自己“被收购”,于是,在面对资本的围猎时,东芝仍旧负隅顽抗,不惜断臂保全自己。
事实上,东芝卖身的关键在于政策和部分股东管理层的态度。倘若外资突破这两道门槛,东芝将难逃卖身命运。
01 巨头迟暮,断臂续命
2021年11月,东芝决定一分为三,希望化整为零重新开始自己的业务,获取新的生存之路。
翌日,东芝召开线上记者见面会,宣布将公司一分为三。一家已经有146年历史的企业,从这个时候散了伙。
“不是东芝解体,我们认为是东芝在进化。”总裁纲川智(Satoshi Tsunakawa)在线上会见记者的时候强调说。但在线的记者虽记录下了这句话,却几乎没有人真的相信。
路透社2022年7日报道,日本东芝表示,现在的目标是分拆成两家公司,而不是三家,并且还公布了大幅提高股东回报计划,以期安抚愤怒的投资者。
东芝2021年的销售额预计为3.5万亿日元(约2000亿人民币),有员工11.73万人。今后将分割成两家公司:一家专注于基础设施(包括其能源业务),另一家则专注于设备(包括计算机芯片和存储)。
然而,11万多的员工工作问题到底如何解决,在此前的会见中,纲川智并没有详细谈及。
基于此,东芝放弃了原本作出的剥离基础设施业务的计划,该业务(主要从事核电方面的业务,一年的销售额大致为2万亿日元)将继续归东芝所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拆分计划与此前股东想要私有化东芝的诉求是相悖的。为此,东芝董事会为了让股东们同意拆分,也给出了颇具诱惑力的条件。
首先,这次东芝拆分后,现有股东可以获得从东芝剥离出去的公司股份,成为包括东芝在内的两家公司的股东。
其次,作为业务分拆计划的一部分,东芝将寻求把铠侠的股份转换为现金,以尽可能为股东带来更多价值。作为股东回报过程的一部分,东芝有意将铠侠股份的净收益全部还给股东,前提是整个过程不会对顺利实施拆分造成干扰。铠侠此前一直在寻求进行首次公开招股,但有报道称它也在与西部数据进行合并谈判。
简言之,公司可以将最有价值的股份卖了给股东换钱,相对的,股东也要同意拆分业务的计划,而不是还想着私有化东芝。
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中心高级咨询顾问池宪念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东芝的拆分后能让各子公司更聚焦业务方向,提高经营效率。同时,拆分后的东芝投资组合会更加多样化,将给公司带来新的协同效应和更稳定的整体业绩。
事实上,这并非东芝的第一次“瘦身续血”。
2016年3月,东芝以537亿日元将家电业务80.1%的股权转让给美的;同月,又以6655亿日元(近60亿美元)出售旗下的医疗设备供应业务给佳能;2017年9月,东芝同意将储存芯片业务出售给贝恩资本牵头的财团,作价2万亿日元(近180亿美元);2018年初,东芝以46亿美元将西屋电气出售给Brookfield……
曾经的日本骄傲,是如何一天天式微起来的?作为日本在“经济安保”上最为重视的企业之一,为何短短10年间就沦落至分家自保?除了唏嘘,这背后深层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02 百年基业毁于核电梦
19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进入了长期的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开始冲击日本企业。
对此,日本企业的应对方式是,逐步退出消费品领域,转战产业链上游的高端材料、高价值部件,希望成为持有高端技术的“隐形巨头”——比如,索尼收购了美国医疗诊断设备研发公司,利用在数字家电领域培育起来的独有技术开拓医疗市场;日立则在发电和发电控制系统、半导体生产设备、高性能材料等领域发力;京瓷则发力热敏电阻内置晶体、晶振等手机零部件。
在这个过程中,东芝“押注”核能和通信等领域,而这,也为它的溃败埋下了伏笔。
2006年2月,东芝以54亿美元的3倍溢价收购了美国的西屋电气,开始正式进入核电产业。然而,市场上什么都缺,最不缺的就是黑天鹅。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的里氏9.0级地震,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露。发生泄露的福岛核电站为东芝建造,至此也彻底震碎了东芝的核电梦。
福岛核电站事件后,全球范围内核电站业务发展速度骤减,已经拿到的美国8基待建核电站中,有4基中止,而其他国家也都陆续暂停了核电站的计划。
雪上加霜的是,2009年签下12单核电站建设预定中仅剩的8单,也全部推迟了建设进度。据日本媒体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东芝的西屋电气在中国建造的4座核电站工程也是大幅延误。
东芝对日本经济新闻透露,正在中国浙江建造中的“三门1号机”已经比原先预定运作的时间晚了3年,本应2013年11月开始运行的三门1号机至今未完成建设。
更为致命的是,低谷过后率先复苏的中国市场,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度达到空前级别。西屋的第三代技术已经被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旗下的央企国家核电所引进。
而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实际上2009年以后东芝的核电部门仅获得了印度核电站的几个订单。这也就意味着,东芝在核电领域潜在客户极少、目前订单无法完成获利,深陷无底洞。
2014年,《东洋经济周刊》的记者陈言在与日本的一家核电企业的董事外出旅行时,谈到2006年该公司与东芝竞价并购西屋公司,这位董事回忆说,他们的出价是25亿到30亿美元,无论如何不能理解东芝为何能够拿出54亿美元来。
很快到了2015年,东芝财务造假的新闻被披露了出来,其中较多的是跟核电相关的造假事件。西屋公司的品牌估价,按日本媒体的说法是高估了2000亿日元。
根据东芝披露的消息,从2008年-2015年,7年时间里,东芝虚报了2248亿日元(折合120亿元人民币)的税前利润,超过了这七年间税前利润的三成,前后有三任社长参与。
财务造假信息的披露,相当于否定了东芝过去近10年的发展,因为东芝曾在2005年-2010年间期间达到了其近十几年来最好的业绩增长,但自曝财务造假事件后,东芝过去的高增长业绩仅仅成了经营萎靡的粉饰。
造假事件极大地挫伤了东芝的信誉。根据经济观察网的报道,东芝2016年商誉减损高达61亿美元,直接导致2016年东芝资不抵债额高达5529亿日元。
03 分家之后,前途难料
146年以来,东芝一直是日本企业的标杆之一:孜孜不倦的创新者、全球驰名品牌、亚洲第一个经济奇迹的建设者以及日本一些最伟大的企业领导者的孵化器。
众所周知,日本经济界的代表人物,由东芝总裁出任的现象非常多。1949-1957年任总裁的石坂泰三,1956-1968年任经团联会长;1965-1972年任总裁的土光敏夫,1974-1980年任经团联会长。其他做过总裁的人,大体在卸任后能去日本最为重要的经济团体任会长或者副会长,从未见过东芝总裁退休后真的能解甲归田的情况。
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东芝总裁已经没有人当选为经团联的会长了。
没人料想到东芝和现任总裁岗川智会落到如此地步。
作为管理者,他的38年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是在一个业务部门——医疗设备度过的,该部门潜心推出高质量产品,但没给公司创造荣耀,没有带来丑闻,也没有涌现CEO人选。
2016年,当岗川智被点名领导东芝时,他知道人们对他的期许。“我需要做的是作出不受约束、理性的管理决定,”他称。没人知道一个对核能和半导体业务毫无经验的人能有什么贡献,也没人指望岗川智使东芝起死回生,有分析师称,他能做到的最好的很可能是进行不丢颜面的减价出售。
而今,也都一一兑现了。
1979年,岗川智从东京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东芝,曾常驻美国和荷兰15年。尽管他并非东芝帝国内部的耀眼明星,但在他把医疗设备部门打造为集团的核心增长推动因素之一后,他进入企业高层。在爆发一场会计丑闻后,2016年他以60亿美元把该部门出售给佳能。对此他曾表示,这笔交易让他感觉自己就像是“嫁女儿”。
那场涉及13亿美元的财务虚报丑闻在2015年爆发后,东芝声誉尽失,该丑闻的后续发酵暴露了东芝混乱又守旧的企业文化的不良影响。东芝系企业极为复杂的组织结构——从盈利的闪存芯片制造商、到如今搞砸其资产负债表的核能业务——与其竞争对手日立(Hitachi)在明星董事长中西宏明(Hiroaki Nakanishi)带领下史诗般的业务精简形成了鲜明对比。
2017年,岗川智曾坦言2006年以54亿美元收购西屋电气是一个错误。不过,这对于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帮助不大。东京证券交易所(Tokyo Stock Exchange)可能别无选择,只能让东芝退市。里昂证券(CLSA)的分析师在有关东芝的最新研究简报中警告称,“太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东芝不适合投资”。
更大的担忧则在于,推动可能决定东芝命运的重大决策的是东芝的各大债主,而不是岗川智。不过,正如美国某经纪公司的一名分析师所说的那样:“岗川智将被铭记为拆解东芝的人。”
在被记者追问这家昔日强大的公司会留下什么时,这位总裁回应称,东芝今后将聚焦于半导体领域寻找机会。
事实上,东芝所有业务中,半导体零部件算是比较有竞争能力,能够获得较高效益的业务,而这部分也是美国等企业垂涎已久的内容。笔者了解到,从2017年开始,相关基金就反复压东芝将最有赚头的半导体业务从总公司中剥离出去,让半导体变成基金完全控制的企业。
对此,记者陈言也表示:“分割出去的东芝半导体销售额大致为9000到1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为500亿到560亿人民币,这个规模的销售额,能追加的设备投资、研发投资十分有限。估计用不了太多的时间,东芝半导体便会再度成为其他基金餐盘中的一道小菜。”
而谈到东芝半导体是否具有生存下去的能力,“从分割设想看,实在说不准。”陈言说道。
可以说,这是一个未植入真正信念的温吞解决方案,几乎注定会受挫——就像岗川智本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