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前留下遗计,为什么要“绳断便葬”?
三国往事永远是后人经久不衰的话题,的确,在那样一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很多人都感叹那是百姓的悲痛,也有很多人感叹那才是自古强人异士的天堂,战乱纷争之下才会给更多的将才发挥拳脚的处所。的确,对于有着雄心抱负的人才来讲,那个时期即便再是凶险也是极度具有吸引力的。
而三国往事中,尔虞我诈在所难免,我们熟知的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反抗真可谓超高段位选手之间的博弈,而在这些先人的业绩中,更是让后人深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道理。
要知道,在诸葛亮即将离世之时,他心中对于蜀国的期盼早已由曾经的宏图霸业慢慢沉静下来,无奈年青的刘禅无法继承先祖遗志,也无奈自身无法续命守卫蜀国。所以,就连自己离世后的国度安宁,诸葛亮当年都不得不在生前殚精竭虑,这位智者早已看穿自己的身后事,更是不得不为了更多后人的活力多加考量。
很多人都感叹诸葛亮的离世是寂寥无比的,身边没有太多真诚敬佩他的人陪他走完最后一程,而且,相传诸葛亮自己的遗嘱更是交代“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便下葬”,这样简略的葬礼甚至连普通百姓都不如,很多后人只是认为这或许是诸葛亮戎马一生的朴实欲望,殊不知,这最后的葬礼同样是诸葛亮留给蜀国的最后保全之计。所以说,一条遗令居然蒙骗了世人1800年,足以见得诸葛亮计谋之深远。
其实,如此简略的葬礼,诸葛亮重要斟酌的便是不能因自己的离世而“生者痛而仇者快”,除此之外,为了使身后事不至于因为自己的离世而搅得天下大乱更是不能让蜀国强敌们在乱中获利,其实,看似简略的“四人抬棺”真的是四两拨千斤的保全之法。今天,不妨来揭秘诸葛亮如此支配背后的深远苦心。
避免逝世后仇敌找到门的万全之策
诸葛亮有着这一点的考量完整是在情理之中,要知道,当年的他的确为蜀国身先士卒,可对于其他两个敌国,他就是不折不扣的敌对权势,谁也无法保证百年之后自己的陵寝不会被仇家找到,自己无法拥有寿终正寝的结局。而且,诸葛亮所在的年代,就算他再是通晓天文地理,也对于报应不爽这件事深信不疑。
所以,为了保证仇敌永远不会对自己的陵墓形成威逼,干脆以最个性的方法命令四位抬棺人一路向南,绳断之处便可将其埋葬,由此,只要四位抬棺人对于下葬地点保密到最后,世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再对逝世后的诸葛亮造成打扰。
盼望寿终正寝的障眼法
而如果诸葛亮选择这样的方法却是反其道行之,看起来漫不经心的下葬方法背后却是他真正盼望的风光厚葬,如此说法也很有道理。要知道,当时诸葛亮离世之际,局势一片凌乱,几个人抬着棺材出去并不显眼,可“四人抬棺,绳断便葬”却可以当做障眼法的存在,让世人尤其是仇敌在这件事情上彻底废弃对于诸葛亮墓穴的寻找,如此一来,诸葛亮真正要去下葬的陵寝也就彻底安全了。如若真的是这样,足以见得这位足智多谋的麒麟才子智多近妖的韬略。
最后应用逝世亡与下葬进一步鬼神化来震慑敌国
当然,这一点也是后人从当年三国战场上尔虞我诈甚至不惜动用鬼神来震慑强敌的渊源有关。要知道,在三国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尚未开化,单从诸葛亮等人很多时候都要夜观天象并选择服从天意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很容易懂得鬼神力气在当年的三国起到的决议性作用。
所以,不难想象,如若诸葛亮想最后通过自己离世一事大搞巫蛊之事从而让敌国不敢轻易进犯蜀国,也是出于对于自己逝世后的蜀国命运深深的担心。本身,生前的诸葛亮料事如神已然在人们心中就有些被神化的感到,而选用如此扑朔迷离的下葬方法,或许更是想最后应用敌国人们心中对于自己生前的忌惮与敬畏心理再多多守护蜀国一段时光。
无论如何,诸葛亮的确为了蜀国的国运殚精竭虑,就连在性命弥留之际,他所思所想也都是蜀国的未来,刘备当年能获此至宝算得上是蜀国的一大荣幸。所以,无论诸葛亮做什么,我们都从他一心一意为了蜀国未来的角度去考量总归不会有大的偏颇。
如今,这位旷世奇才已然历史将近2000年的光景,不管他真正葬身于何处,我们身为后人也还是对他表现深深的敬意,或许,逝世后的诸葛亮才真正得到了一丝的松懈与欢愉,也愿他能守着自己朴实的墓穴享受逝世后安静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