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伟
“澎湃新闻·翻书党”自2018年起刊发“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捕捉地铁上的书与人。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我们邀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朱利伟写下她拍“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的第四年。
我偏爱长时段细致入微的观察,就如同每年春天我都会在同一株玉兰树前驻足,耐心观察花朵每天绽放的细微变化,经年的地铁阅读观察也使我两点一线的通勤时段更具丰富细腻的质感。转眼间,我在上下班路上用手机镜头记录北京地铁上的阅读瞬间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
过去一年里,“北京地铁书单”上的书从750种增加到930种。新书加入的同时,经典不断复现。《红楼梦》《白鹿原》《百年孤独》《围城》,好故事穿越时空,继续抚慰疫情笼罩下的心灵;《疯癫与文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枪炮、病菌与钢铁》《自私的基因》,上班族经由阅读理解人类自身的思考从未中断;《重返生态农业》《施注苏诗》《我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艰辛旅程》《吉尔伯特·怀特传》,小众图书找到了珍视它们的读者。是的,地铁阅读群体依然保持着不错的阅读水准。
20210924。他读《三国演义》最后几页,直到换乘时最后一个下车。
20220127。包书皮的《白鹿原》。
2021120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版,豆瓣评分9.5。
20211213。《重返生态农业》,豆瓣条目的封面是电商网页上的,虽然只有一人想读,但看了内容简介,我也想读。
当然,在这份不断被拉长的“地铁书单”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变化,时代的洪流化作文字的暗涌流淌在地铁上:我看到信息的主动诉说,也看到阅读者不得其门的随机选择,我看到女性的力量,也看到理性人对当下与未来的探问和假设。
流量与阅读
生活在当下,人们很难不被流量影响,这也直接反映到地铁阅读上。有段时间,我接连遇到几位读《遥远的救世主》的乘客,这本书几年前我也曾拍到过,但今年更为集中。直到我的一位同事桌上也出现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是短视频平台把多年前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翻出来炒,这本2005年出版的书因之重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甚至作者豆豆的另外一部作品《背叛》,也在差不多的时间里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手机镜头里。
如果说带有文学性的作品,乃至多个版本的“羊皮卷”被新媒体平台助推,尚可算是歪打正着,那么,类似“人性的优点全集”“每天学点心理学”“逻辑表达力”这类纸书作品在地铁上的阶段性流行,确实让人看到了泛众流量裹挟下,部分缺乏甄选能力的读者阅读的盲目性——这类书往往是短视频平台的流量载体,在豆瓣上的读者评分大多较低。纵然开卷有益,为不同读者群体提供恰当的优质内容,出版业和传媒业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
当然,真正好的内容搭配好的传播则是另外一种局面。今年春节过后,我才看完尹烨作特别嘉宾的那期“圆桌派”不久,被他关于基因的解读圈粉,随手去查了他的图书作品并标注了 “想读”,没想到隔了一天就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读这本书。好的内容和好的传媒穿透力可见一斑。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旅行文学作家刘子超的作品上。2020年时,我在地铁上看到有人在读彼时最新出版的《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的旅程》,因为好奇,我也买了一本来读,从此发现了宝藏作者刘子超。2021年,我又在地铁上认出有人读他的新作。我把一位女士读《午夜降临前抵达》的照片po到“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豆瓣相册,同时也艾特了作者,他本人也转发了。事后反观,我才发现,那段时间他也上了一些视频节目,聊他的旅行与写作,也许这样的推广也有助于书被更多人看到。
20220331。两天前遇到的女孩,同一个车门口,这次看到了,确实是《遥远的救世主》。
20220308。早上下车前拍的,没来得及发。再次浏览相册才发现他读的是《背叛》。拍下这张照片后一周,我又遇到了另外一位读这本书的女士。
20220315。《背叛》。 当我上传这张照片后,一位网友留言说:“巧了,前几日上海地铁上也看到有人读这书。”
20220209。她读华大基因集团CEO尹烨的作品《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
20211201。我预想它应该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但通过正文里的蛛丝马迹找不到它。幸而看到了勒口左上角露出的小小的“刘子”字样,是刘子超!按照作者名找到了,是《午夜降临前抵达》。2020年我读了他的《失落的卫星》,2021年8月,他的又一本书出版了。
20211202。同一时间,同一车厢,又遇到了前一天遇到的读《午夜降临前抵达》的大姐,这次看清了封面。
女性的自我教育
如果让我挑选一本2021年印象最深刻的“年度之书”,那一定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曾多次遇到过这本出版于2019年10月的“新书”,仅去年到今年就遇到过四次。新书流行的背后,除了出版营销的推动,更多是话题本身引发的持续关注效应。我至今没有看过这本书,但知道这是一位女性“以教育之名,完成人生救赎”的故事。每当我遇到捧读这本书的乘客时,我都会想,他们会从中获得什么呢?尤其是,我遇到的读这本书的读者大多是女性。
知识女性对自我的认知,通过对相关议题的关注而不断丰富、变化。《知晓我姓名》《秋园》,甚至《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这样“看见女性”的学术作品,不仅以高阅读人数和高评分数存在于网络世界中,也存在于现实世界里的北京地铁上。
20220407。纵然拍得模糊不清,也知道是《秋园》没错了。
20210519。第四次遇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20210611。看书签知道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之前已经遇到过四次了。
20220214。数不清是第多少次遇见过这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20220216。天呐,竟然还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前天和今天分别遇到一位读这本书的人。
20220112。豆瓣评分9.2,《知晓我姓名》。
20220117。她并不着急上车,因为她要等一个座位,安心看书,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之《离开的,留下的》。添加地铁书单时发现之前已经遇到过这本书了。
20211112。她只坐了一站,所以站在了门口。即便只有一站,她仍然打开了这本书,《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豆瓣评分9.4。
心理学作品的读者当然并不特定是女性,但每当我更多地看到是女性在读《被讨厌的勇气》《当尼采哭泣》,我知道,她们也在通过书中文字进行着对自我的教育。
20211022。“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被讨厌的勇气》。
20220215。阿德勒名作《自卑与超越》。
20211206。周一早高峰。这是一本书的第一页,一篇被划过的序言,题目里依稀有“**疗愈内在的恐惧”字样。
20220210。今早遇到的都是畅销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20210819。今早下雨了,她带了一把粉色雨伞和一个热烈的故事上地铁,是《当尼采哭泣》,恰好我也是看过这个故事的,只不过是不同的版本。
说到教育,“母职驱动”也让女性读者成为“教育阅读”的实践主体。2021年9月1号,开学第一天,我甚至看到一位母亲对着手机视频预习四年级语文第一课的课文。那是“双减”政策刚刚施行后不久。第二天,我看到一位母亲读《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家长若隐若现的焦虑化作阅读的努力。相比之下,在那两周后遇到的一位女士显得更为冷静,她选择了一本当时刚出版不久的新书,《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
20210901。开学第一天,这位家长可以考教师资格证了,她正对着视频预习四年级语文第一课,《观潮》。“双减”之下,必有奇事。
20210902。开学第二天,“家长学校”也开学了,《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20210915。是个用心的母亲啊,《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竟然还是一本刚刚出版不久的新书!上月出版的。
20210812。添加“北京地铁书单”豆列时才发现是已经添加过的书,说明之前遇到过有人读,但我完全忘记了。是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
20220208。说“卷”也好,说努力也好,反正是要学习。一本关于世界各国教育观察的书,《学习的战争: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
20220223。一位妈妈,《陪孩子终身成长》。在整理相册照片时才发现,2月8日我也曾遇到过这位女士,当时她在读《学习的战争: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判断依据是同样的衣着。
20210611。《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你的孩子也会庆幸你读过》。与自己和解,同时,继续往前走。
20220323。一位头发花白了大姐,读《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一本关于学习科学的理论著作。同样是这位大姐,因为上班时间点相同,又总是在差不多的车厢乘车,我常常能够遇见她。她通常是和一位同事同乘,他们一起聊工作。如果是一个人的时候,她就选择看书。
2020年,澎湃“有数工作室”曾以我的“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相册为素材底本做了很多分析。提到读者性别时,文章说:“在记录相片信息时,有时我们甚至无法判断对方的性别”,但作为拍摄者,我知道,地铁上读书的女性总体比例可能略高于男性。她们不仅关注从自身出发的各种议题,也关注周围与世界,她们读文史社科,也读经济学,读《汉书》《四书章句集注》,也读《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流量时代,她们亦有足够的耐心完善对自我的教育。
20210831。书名叫《人性的因素》的不止一本,开始以为是毛姆的那本,看到人名时才确定是格雷厄姆的那本。
20220313。读《呼兰河传》的姑娘。
20211221。是遇到过好几次的上海译文出版的《枪炮、病菌、钢铁》。
20211129。读《百年孤独》的乘客。上一次遇到这本书时也是一位年龄相仿的大姐——上次已经是很久以前了。
20211126。《夜晚的潜水艇》。
20220114。读《汉书》的姑娘。
20210725。早上拍的,等到傍晚再看才发现切口处的“大学章句”字样,应该是《四书章句集注》。看她翻动,几乎每一页都写满注解。这一页她停留了很久很久,几乎一路都在背诵。
20210914。车窗外看到她在读海外汉学丛书之一种,是《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20210713。读《见识》的女士。
20210812。《自私的基因》,也是遇见过的书了。她的帆布袋有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字样。
20210809。是7月14日遇到过的姑娘,同样的车厢连接部,同样的帽子,同样的包书皮。上次她读一本与美国制药企业有关的书,这次也是美国作者的非虚构作品,“译文纪实”系列的《穷忙》。
20211123。有时候拍了会忘记发,是23号那天下班时遇到的姑娘。
20210617。读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的女孩,边读边做笔记。这本书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经济与社会
自2020年初开始,地铁读书人戴着口罩阅读已经进入第三年。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料想到疫情会成为生活的自变量。与此相关地,全球化、贸易冲突、经济社会运行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地铁读书人亦然。
20210520。美人读书。是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郑永年的新作,《贸易与理性》。
20210910。一个很文艺的姑娘,读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一边读还一边用手机备忘录做笔记。
20220209。《贸易的真相:如何构建理性的世界经济》。查了豆瓣页面信息发现是“比较译丛”中的一种,看到这里想起《比较》辑刊,想起一位朋友,他说高中时读到昆曼的《经济学原理》,对自己影响很大,以至于大学虽然没有学经济学,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却受益于对经济学的关注,并始终保持着对这一领域的阅读兴趣——包括订阅《比较》辑刊。我对经济学兴趣一般,却因为跟他的交流也买了几本经济学著作,虽然都没有读完,但再见到这类作品时也会留意一下。
20220216。先是看到了书名,觉得熟悉,确认了一下,是一周前遇到的读《贸易的真相》的乘客,上次他刚开始读第4章,今天读到第9章了。
20220216。下车前她收起了书,是《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豆瓣上有一万人读过。
20220308。我最近关注过这本《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一位朋友也跟我说过他在读这本书,刚好在地铁上看到了,后来我知道是不少达人推荐过。把这本书列入地铁书单时发现,原来它与《大国大城》是同一个书系。我自己也买了这本书来读。
20220214。《西方博弈往事:公元1500年以来西方世界的经济军事冲突》。
20210918。《长寿时代:从长寿、健康、财富的角度透视人类未来》。
20220128。腊月二十六,地铁读书人,《原则》。
少年读书窥满月
可能是我的通勤时间相对固定的缘故,我遇到的少年读者并不算多,但他们手中的书常让我暗自惊叹:他们阅读的范围和品位甚至超出很多成年人。拍的多了我很难不想起清代文人张潮的那句“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无论是出于指定的课外阅读的需要,还是源自自主阅读的选择,他们还处在对整个世界保有充分的好奇的阶段,学海无涯,三观待塑,流量时代的“跟风阅读”似乎并未在这个群体中有所体现。
20210615。是北京市二十二中的学生。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比有些成年人更大,像这样小众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很多人大概都是第一次听说,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塵史侯鲭录》
20210724。一个补习归来的中学生。《灿若黎明》,我去看了内容简介,是一个节奏很棒的成长故事,她是一个会选书的姑娘呀。后面抱娃的爸爸好评,握着行李箱拉杆的是妈妈。
20220325。有趣的“偶然”。小姑娘倚站在车门读《简爱》,车门外的姑娘似乎在读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之一,车门关闭,她们各自投入到一段丰富的人生。
20210913。是汇文中学的中学生,《The headless cupid》,中译名《没头脑的丘比特》。
20210923。中学生,《平凡的世界 第二部》。
成年是迷人的季节
张潮的“读书三境”中,中间一句便是“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是的,通过地铁阅读观察,我对此也深有体会。年岁渐长后,人们常常是带着过去的生命经验去理解书中文字的,字里行间所谓“道理”,有些已经是用自身去体悟过的了,其中滋味和感受,在进入文字之前便已写进身体,再读文字时,就能更多地读出背后的深意来,选择阅读对象时,也更多地有自己的逻辑。
20210705。每个工作日的6点53分,只要我上了这趟车,总能看到他,次数多到很多回都没有拍。他还在读《价值》。生活就是这样啊,日复一日,似乎没什么改变,可它确实又在一页又一页的文字中流走了。
20211124。中年是迷人的季节,它不是岁月对青春的无情抛弃,是心智日臻成熟的收获季节。是《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
20210707。看似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专门去看《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可堪称同好。
20210723。《围城》是很多人的功课啊,这也是在地铁上出现过多次的书。
20210820。毛姆,《人性的枷锁》。
20210913。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
20210813。美国文学《萤火虫小巷》,豆瓣有1.1万人读过,而我甚至都没有听过这个书名。
20210831。诗人心曲。看书人心中也有诗——我们一道换乘下车,看他在拥挤人潮中轻拍一位大姐的肩头:她左顾右盼不知该往哪边走,他向她指了指不远处的换乘电梯。
20210928。儒雅之士,《人生十论》,钱穆著,三联版。
20220214。八卷本《施注苏诗》第一卷。看了下,这套书是2019年新影印出版的,豆瓣图书页面介绍说:“清代宋荦写刻本《施注苏诗》,刊刻极为精美,底本保存极好,是刻本时代刊刻最精、学术价值最高的苏轼诗集。”
20210414。读旧书需要心境。是《隋唐演义》。
20210526。今年春长,五月末的北京,早晨还要穿件薄外衣。他读《可汗的子孙与魏晋乱世》,是个有点年纪的人。
20210723。用餐巾纸当书签的人,仔细包了书皮。他读的是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
20210801。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大卫·休谟《人类理智研究》。
20220314。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20210806。进站前她骑自行车从我身后经过,她的包和衣服让我认出她来,是前天遇见过的读《吉尔伯特·怀特传》的乘客,从而我知道我们住同一个小区。上次见时她才刚刚翻来序言,从贴在书上的便利贴看,她已经读了几十页。因着她读,我又特意去看了这本书的简介,是“世界观鸟之父”、《塞耳彭博物志》一书作者的传记。我猜测她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这本《吉尔伯特·怀特传》才刚刚出版一个月,非热点书,往往出版社工作人员是第一时间拿到的。
20220328。大概是八个月前遇到的那位商务印书馆的编辑,正在看编校稿。是的,我看到了她的印着单位logo的手提袋,对这个绿色手提袋可太熟悉了。
20220209。上车后不止看到了书名,还看到了他花白的头发以及书上的笔记——在家就是学基础知识的地方。《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豆瓣已读人数1055,评分竟然有9.8。
当他们一起阅读时
阅读是很私人化的事,但我也遇到不少“一起阅读”的景象。这样的时候,书成为一种连接物,让亲子之间、朋友之间的联系多了一个特别的维度。
20210417。我好奇是什么书,比他旁边的女朋友更吸引到他——特别是书的封底还写着“为什么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发挑剔?为什么越是重要的关系,我们越容易忽略?”依照勒口上的作者名按图索骥,我知道是《高难度对话》。
20210610。两个在地铁上认识的小朋友,迅速由一本《纳尼亚传奇》毫无障碍地交流起来。
20210710。母女读书。妈妈读《陆游传》,女儿读沈石溪《黑天鹅紫水晶》。
20210714。看书的母女。女孩看《斗罗大陆 第三部:龙王传说5》,妈妈看《斗罗大陆 第三部:龙王传说4》。(一位网友在这张照片下留言说:找到同类妈妈。我已经把女儿的两套都读完了,放弃了“现在这种书都没啥内容”的成见,觉得可读性还行!对于十几岁孩子完全是有益的,我要求的东西是我要求的,与孩子无关。)
20210812。和妈妈一起读书,《次郎的夏天》,他们安安静静地站着,看着,一路无话。
20211019。我们都站着,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她在读什么。等到我们都有了座,她合上书又从包里拿出一本毕飞宇的《小说课》翻开序言来读,我才发觉原来前面这本书她读到了最后几页。一路上,她和读《梅溪河岸》的孩子各自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等到下车我才发现他们是母子。
20211026。一周前遇到的母子,今天又遇到了。小男生今天读“小木屋的故事”系列中的另一本,《漫长的冬季》。都说孩子读书快,这位妈妈的读书速度也很快,上次她读完一本后开读毕飞宇的《小说课》,今天她已经又换了一本,没看到是什么,但也快要读完了。
20211111。一对兄妹,分别读《我的第一套百科全书:太空探索》和《布老虎》。
20211116。又遇到了这对小兄妹,妹妹依然在看《布老虎》,哥哥的“我的第一本百科全书”系列读到了《自然万物》。
20211215。最近忙,拍了照片也来不及上传。这是遇到过的小男孩,旁边穿红衣服的是他的小妹妹。有好几次,我遇到他们。他的妈妈大概是全职母亲,又没有人搭手,所以每次见他们都是妈妈抱着女儿送儿子上学。小姑娘很乖,坐在妈妈腿上看图画书,常常是《布老虎》系列中的一本,不怎么哭闹。有时候看累了会瞄一会儿哥哥在干什么,有时候就直接打着哈欠睡着了。
20220315。早上遇到的“老朋友”,一对小兄妹。哥哥读的还是“我的第一套百科全书”系列,今天读的是《威猛兵器》。妹妹读《七只小山羊》。
20220328。地铁上的亲子阅读,《好饿的小蛇》。看了下,豆瓣上竟然有2600多人读过,仔细一看,原来是宫西达也的作品。
20220124。可能是买给孩子的吧,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塑料袋的小袋子里还装着馒头。
20220325。有趣的“偶然”。他读东野圭吾,车窗里的中学生向他走来。中学生没有站在他身后,而是凑上来看他在读什么书。
20211119。读米小圈的双胞胎。
20220112。三个好伙伴,在欢声笑语中打开了一本书。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