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项目很容易理解,但也容易在文字交流中造成误解。怎么说呢?大家都会说:这一对音箱高音太高,低音太少。这是高、中、低频段的音量感觉分布。问题是,如果把20Hz到20Hz的带宽分成三段,必然会导致“不准确”的混淆。你的低音指的是哪里?多低?为了使描述更加准确,需要细分20Hz-20Hz的带宽。

理解音响中的高中低频段的含义——阜新声艺视听

根据美国TAS和立体爱好者的分类,很简单。它们将高、中、低各段细分为三个小段,即成为“低中频、中频、高中频”的分类。这种方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样,相当有规律。但应用到中国人身上,就有一些小的翻译问题,比如“中频较低”。我们称之为“中低频”还是“低中频”?较高的低频呢?“高频”?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外国人的划分恐怕行不通。所以很久以前,参考乐器的带宽和管弦乐队所说的声音,把20Hz-20Hz的频率分为七段,分别是极低频、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高频、极高频。这七段中的名词符合普通中国人的习惯称谓,容易记忆,不会混淆。

极低频率

从20 Hz到40 Hz的八度,我称之为极低频。这个乐队的乐器很少,只有低音、巴松、大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才能达到这么低的音域。因为这种极低的频率并不是乐器中最美的音域,所以作曲家很少写出那么低的音符。除非流行音乐是由电子合成器刻意安排的,否则极低的频率对音频爱好者来说用处不大。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虽然乐器的音高没有那么低,但泛音可以和音高一样低。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乐器的基音是音符的最低音,音符只会在两次、三次、四次、五次等时候往上爬。,并且不会有向下的音符。就像你绷紧一根弦,弦的全长振动频率就是基音,弦长的一半、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振动就是泛音。基音和泛音的叠加就是乐器的音色。换句话说,即使小提琴和长笛的音高相同,音色也会不同。

低频

从40 Hz到80 Hz的频率称为低频。这个乐队有什么乐器?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扩展喇叭、低音单簧管、大号喇叭、法国号等。这个频段对蓬勃的低频基础贡献很大。通常人们会把这个频段误认为极低频,因为听起来真的很低。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就一定没有丰富感;而且还会导致中高频的突出,会让声音失去平衡感,听起来很吃力。

中低频

从80 Hz到160 Hz,我称之为中低频。这个频段是台湾省音频爱好者最头疼的,因为它是造成耳朵洪亮的罪魁祸首。为什么这个频段特别容易出现峰值?这与小房间的长、宽、高有关。为了去掉这个烦人的峰值,大部分人都不厌其烦地吸收这个频段,这样耳朵就不会嘭嘭响了。可惜的是,当你的耳朵听起来不浑厚时,恐怕较低的低频和较高的中频都随着中低频的吸收而下沉,使声音变得更细,缺乏丰富度。不幸的是,大多数人认为这种情况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峰值消失了。这也是很多人家里声音不够丰富的原因之一。这个波段的乐器包括刚才低波段提到的那些。对了,定音鼓和低音也要加。

中频

三个八度音程(320赫兹、640赫兹、1280赫兹)之间从160赫兹到1280赫兹的频率称为中频。这个频段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乐器和人声,所以是最重要的频段。读者对乐器音域最大的误解也发生在这里。比如小提琴的音域大部分在这个频段,但大多数人误以为很高。不要认为女高音音域高。一般来说,她的最高音域只是在中频的上限。

从上面的描述中,你也一定知道这个中频在声学中有多重要。只要按下这个频率,声音马上变细。有时候,这种单薄很容易被解读为“假衔接”。相信有很多音频爱好者处于中频抑郁状态而不自知。同时,这个频段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双音喇叭的分频点来分析。一般双音音箱的分音点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说高音单体负责2500Hz以上,低音单体负责2500Hz以下。这个2500Hz大约是1280Hz的两倍,也就是说为了避免低音单体的交越点在IF极限处失真太多,设计师都把交越点提高到IF上限的两倍,这样低音单体才能发出最完美的IF。如果这个说法正确,高音单体有什么用?如果你把耳朵靠近高音单元,你会听到“嘶嘶”的声音,这是大多数泛音的地方。如果高音单体没有嘶嘶声,只用一个低音单体唱出音乐,那一定是阴郁的。当然,如果是三音扬声器,这个中频大部分都会包含在中音单元中。

中高频

从1280 Hz到2560 Hz,称为中高频。这个乐队有什么乐器?小提琴较高音域的大约四分之一在这里。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低音域的一半,钹、三角铁等。请注意,小喇叭不在此频率范围内。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识别,只要弦和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频。很多人会把这个频段误认为高频,所以请特别注意。

高频

从2560 Hz到5120 Hz,我称之为高频。这个频域在乐器演奏中很少涉及。因为除了小提琴、钢琴、短笛的上音域外,其他大部分乐器都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从喇叭的分频点可以发现,这个频域全部出现在高音单体中。我前面说过,当你把耳朵靠近高音单元时,你听到的不是乐器的声音,而是嘶嘶声。从高音单体的表现可以再次证明,高音单体很少发出乐器或人声的音高,而只发出高音的泛音。

非常高的频率

从5120 Hz到20000 Hz,我称之为非常高的频率。你可以从高频出现的乐器很少这一事实中了解到,乐器和声音的所有泛音都包含在VHF中。一般来说,乐器的泛音在较高的高度往往能量较小。换句话说,高音单体应该做得非常尖锐,能够清晰地再现非常细微的声音。从这里,发生了一件困扰牛角单体制造的事情,那就是如何两全其美?什么是“满意”?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设计一个高音单体,用很小的电流驱动振膜,以便清晰地再现所有细微的泛音,那么同样掌管这个高音单体的高能高频和中频,很可能会一直处于失真状态,因为这两个频段的能量要比VHF大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很多扬声器在VHF中非常清晰,但是容易变得刺耳的原因之一。

你还记得以前的斯宾塞多吗?

理解音响中的高中低频段的含义——阜新声艺视听

在了解了高、中、低频带的分割方法后,我们将讨论超越量感的“控制力”。量感当然是指数量,也就是我们说的:高音多,低音少等。控制力通常是指“低频带和高频带”的控制力。有些设备低频松,有些设备有弹性。我们会说后者有低频控制。有些设备可以保持高频率,这样就不会让你的耳朵不舒服。我们说它有很好的高频控制。请注意,每个频段的量感并不代表设备真的好坏,重要的是设备之间的量感匹配。控制的好坏可以说是设备本身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