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王朝主要的官制,在三省里面,中书省有着很大的作用,那么中书省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官职名叫中书舍人,历史上有不少的名人,都曾做过中书舍人,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官职呢?它有着什么样的职权呢?

  中书舍人是什么样的官职?

  中书舍人无疑是处在中书省的官员,中书与舍人是需要分开了解的。

  《汉书》中记载: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

  早期舍人也是一类统称,像帝王,还有一些高官身边都有一些亲随幕僚,中书舍人也是与此有关。

  它正式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时期开始设置这个官职,不过在西晋朝才完善。中书舍人有着非常大的职权,它背后的中书省,本身就是用来牵制尚书省的机构,自然就要给中书省里面的这些官员很大的权力。西晋时期,中书省的权力大部分是掌握在中书舍人,通事的手中,这个官职我认为可以看做是皇帝的秘书长,本身舍人就是亲随,中书舍人是指外廷里面皇帝的亲随,之前的中书省,也是从秘书机构演变出来的,皇帝每天的工作非常多,他一个人肯定是无法处理完的。

  从魏晋到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机构开始慢慢完善,那么政府的运作自然就有一条成熟的体系,中书舍人是皇帝的近臣,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代替皇帝来草拟,颁布诏书,我们现在从一些出土的诏书可以看出,没点文化是真不行,诏书文绉绉,有各种的官样套话,看都非常麻烦,更不用说写了,那么皇帝不见得有这个功夫来弄这些诏书,因此就需要让中书舍人来处理,其实古代皇帝颁布诏书,通常是他们将自己的意思说出来,然后让中书舍人这样专门代笔的人来润色,弄出一份合格的诏书,诏书作为皇帝的命令,不可能是平铺直叙,普通人都能看得明白,那皇帝的威严就会丧失,因此要想成为中书舍人,自然要有着非常好的文笔。

  单单是这个草拟诏书的工作,手上的权力就已经非常大了,他们可是直接接触到皇帝,并且有能力来影响国家大事,比如皇位传承。没有合法的诏书,新皇继位就存在着问题,像南北朝隋唐,不少的皇帝并非是正常继位,而是属于篡位,他们就必须要拉拢像中书舍人这样的权臣,只有这些人帮忙,才能让他们得到合法继位的诏书。

  中书舍人有哪些职权?

  很多皇帝死后颁布的诏书,有的时候不见得是他们的意思,毕竟皇帝们不亲自拟诏,中书舍人就掌握了极大话语权,这也让他们常常会陷入到国家的大事中,包括政权更替。此后中书舍人也有了更大的权力,唐代开始他们的职权就包括: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并且还兼管中书省事务。

  在朝中他们也成为了正五品的高官,无论是职权还是社会地位,都达到了一个巅峰。不过唐代的政治制度也在发生着改变,随着唐朝中后期皇权衰微,中书舍人的实权也相对少了些,等到了宋朝,国家开始进一步集权,中书舍人就成为了一个虚职,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明朝的时候恢复了这种官职实权,不过明朝皇权集中达到巅峰,将中书舍人给分成五种,每一种都掌握着不同的职权,明朝等于是将原本中书舍人的权力分成了五份。

  像撰写诏命,还有与政务有关的很多文件,仍然是交给中书舍人来负责,他们还负责保管一些重要的文件,可实际上中书舍人此时已经从秘书长类的官职,成为了一个专业文员,手上没有实际的权力,再加上明朝宦官批红,外廷拟诏的特点,中书舍人在朝中的存在感就越来越低。

  其实早期中书舍人的权力在外廷里面也是最大的一个,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己离皇帝非常近,皇帝日常处理工作,他们就等于是皇帝身边的办公人员,皇帝再怎么精明,他也是个人,跟在他身边的这些人自然就会得到宠信,皇帝处理不了的很多工作也常常交给身边人来完成,甚至有的时候,皇帝的奏章,还有大事上要颁布诏书,这些事情他们本人觉得麻烦,于是就交给身边的人来负责处理。

  不少的诏书和国策都是中书舍人参与主导制定的,这也是皇权分散的一个体现,从汉朝灭亡之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乱世,原有的体制已经被推倒重建,皇权也需要重新来集中,通常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王朝,内部的官职体系会相对简略,官职不多,但这少数的官员掌握着大部分的实权。

  因此外廷的权力一开始能与皇权抗衡,中书舍人在当时的辉煌也体现了这点,由于这些特点,皇权往往也是受到不少的制衡,这种相互制衡竞争的关系,也促成了隋唐时期国家的辉煌,可皇权集中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中书舍人在朝中的位置也会不断下滑,毕竟他们的职权非常关键,皇帝需要想办法来限制这些要员的权力,可他们又不可能完全舍弃这些官职。
中书舍人是什么官职(中书舍人有哪些职权)-编程知识网
  中书舍人的文笔必须出色!

  中书舍人一直存在的原因,就是由于它掌握了草拟诏书的职权,做到这个官职的人都是国内文笔最为出色的,要是不用他们,皇帝还真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拟诏。像康熙那样喜欢自己亲自来草拟诏书的皇帝还是太少了些,我们光是看诏书都会觉得非常累,书写就更是麻烦事,况且有的时候皇帝一天要颁布很多的诏命。

  这就需要专业人员来处理了,皇帝他们的诏书不仅要能体现皇帝的威严,而且还不能有错误,否则就会让皇帝被人耻笑,这就是一个技术活了,无论皇权怎么集中,这个工作皇帝都是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毕竟这是文人的特长,即便皇帝开始重视宦官,宦官们也没有怎么读书,不具备这个本领,因此中书舍人能一直垄断这个权力,不过像明朝的中书舍人本身就等于是个摆设,他们的官阶也就是从七品,不是什么高官,整体的质量也在不断下滑,历朝历代都不会只设立一个中书舍人,往往是几个人都做这个官职,因为无论它职权大还是小,这些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处理得了的。

  可它的权力下滑,自然就没有人拿它当回事,因此很多人就用钱来买这个官职,不少中书舍人都是一些有钱的富家公子,其实没有多少真才实学,但有这么个官身在身上,怎么也比白身要强。一开始中书舍人的选拔还是非常严格的,科举出现之前是选取国内才学出众的人,后来是从科举里面选择进士以上的人,这就保证了官员群体的质量,可后来就管得不严了,什么人都可以做。明清皇权越来越集中,外廷的权力已经没有那么大了,后来像内阁,军机处这些机构,都已经是属于参谋部,外廷从原来决策执行,就变为单纯的执行者。

  中书舍人的职权演变,也能很好体现这点,不过能成为中书舍人的官员,往往也有着非常高的情商,毕竟他们要负责草拟诏书,需要揣摩皇帝的心思,要是诏书弄得不好,自己这个官就不用做了,这估计是比文笔还要重要,更是一个技术活了,这点就决定了他们能得到皇帝信任,可后来宦官当政,这些人就取代了原本中书舍人的地位。

  参考文献:《旧唐书》、《汉书》。